「海浪象徵湍流、恐懼及力量,大部分待在岸邊的人都想盡可能保持安全、不弄溼身體,但衝浪者以浪維生,尤其是那些能使人專注於自我力量的地方。」——Shaun Tomson

峇里島西岸的小村落 Pekutatan,距著名的衝浪點 Medewi Surf Point 僅一步之遙,德國飯店品牌 LINDENBERG 似是無獨有偶地,以相似於 21 世紀最偉大衝浪者之一 Shaun Tomson 的生命哲學,在層層堆疊的繁茂叢林與浪花起落中,於靜謐之處築起 LOST LINDENBERG,創造出迷失與專注並存的一隅。

Photography by Pempki Drone.

路邊三兩林立的街頭小吃攤,棕櫚樹成群的熱帶地貌,拍打在黑色火山熔岩沙灘的海浪,伴隨著耳邊不停歇的摩托車喇叭聲,交織成西海岸線獨特又充滿生命力的在地風光。穿過路上的喧嘩熱鬧、進入旅客稀少的 Pekutatan 小村,沿著一條安靜道路走至盡頭,閃爍的霓虹燈突兀地出現於眼前,像是海市蜃樓幻影般不合時宜。這由德國藝術家 Tobias Rehberger 打造的門面裝置,是留給旅人最後的城市喧囂,穿過小巧的門後便自此與身後世界儀式性地告別,進入 LOST LINDENBERG 寧靜蔥鬱的天堂。

Photography/ Neven Allgeier.

由建築師 Alexis Dornier 與在地設計團隊 Studio Jencquel 規劃打造,LOST LINDENBERG 戲劇性地描繪出下窄上寬的建築輪廓;一座座小塔樓緊密錯落,遠看似是懸浮於叢林樹梢的小聚落。「我們以遠離地面的走道和空間構想,讓塔樓置身在巨大的椰子樹間。塔樓由一條被稱為『高線』的通道相連,像是一條通往大海的人行道。」考量地勢與周圍樹木高低,將起居空間架高至最適當的位置,平視樹木、遠望海洋,無論在屋內或屋外皆如同身處失落叢林般讓人失去方向,卻因此更能置身於每個當下,在片刻的海浪聲與綠意中遺忘時光的存在。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室內空間與景觀的設計皆選用在地且永續的建材,打造出傳統房屋風格。以木頭與大理石色為主調,Studio Jencquel 團隊親自設計幾乎所有傢俱與擺飾,亞麻織物、燒柚木、河石、熔岩石等天然材質,體現峇里島的民俗風情,描繪出質樸、乾淨、療癒的質地,呼應著周遭圍繞 LOST LINDENBERG 的寺廟,延續建築本身獨一無二的禪意,感受當地居民簡單卻平靜的生活。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當人回歸平靜,便能與彼此產生最真摯的交流。貫穿四棟主建築的空中廊道,將每間客房與公共空間串連,期待不同的旅人在此相遇、對話;沿著樓梯回到地面的熱帶森林,在小徑間穿梭於菩提樹、香蕉樹、猴麵包樹、吊蘭等風物多樣植被,發掘隱藏於其中滿佈青苔的岩石噴泉窪地、供冥想用的長凳,一座可聆聽、閱讀作家 Artur Becker 詩作的小花園,兩座熔岩寺廟或巨大的河石,最終抵達一望無際的印度洋。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秉持著友善環境與永續經營的理念,LOST LINDENBERG 除了在建材上悉心挑選,更設置太陽能板作為主要能源;餐廳內供應的食材,全來自飯店自有的農園;空間內的肥皂、衛生紙等備品,亦皆選用當地公平貿易品牌;垃圾與回收的處理,則會連同每週的淨灘活動一起處理。飯店團隊更與當地衝浪業者合作,成立「LOST BUNCH」單位,提供包含英語、衝浪、永續飯館管理等教育課程,以實際行動回饋當地社區,替下一個世代的在地居民的未來打開更多機會。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捨棄峇里島度假村常見的娛樂設施與體驗,LOST LINDENBERG 邀請旅人漫步叢林,或到擁有全島最長海浪的 Medewi Surf Point,練習與恐懼共存,感受自己的力量以及下一波浪到來的專注。面對森林與海洋,LOST LINDENBERG 以打開旅人身體、與大自然親密連結的方式,以及滿懷溫柔的永續經營,讓旅人全然沈浸於形式簡單、卻靈魂豐沛的日常。當夕陽映照出橘紅色大地,圍著沙灘上的篝火或餐廳中的長桌,與剛剛認識的陌生人分享整日的收穫與心情。

LOST LINDENBERG
Jl. Ngurah Rai, Pekutatan, Kec. Pekutatan, Kabupaten Jembrana, Bali, Indonesien
T:+62 (0)812-345-668-30

Article/ 鄭媛心.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 Neven Allgeier.
Images Courtesy of LOST LINDENBERG.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日本福江島的港邊小鎮,因長期受陽光曝曬和海風吹拂,街道上大部分的建築外觀皆已斑駁褪色,不少住宅更因溫暖多雨的氣候而佈滿爬藤類植物。午後走在街邊,整座城鎮毫無動靜,只剩十哩外的漁船鳴笛聲響起,彷彿全世界只有自己一人的孤寂感油然而生。停滯的時間感知,仿若將小島凝結於一刻,逕自遙望海面,遺世獨立。這獨特的氛圍,不僅沒有使人意圖改造,甚至成為了 Hotel Sou 刻意留給旅人的私密空間。

不同於常見的木造或磚瓦老屋翻新,Hotel Sou 原本僅是一棟普通的鋼筋混泥土住宅,在設計團隊 SUPPOSE DESIGN OFFICE 改建之前,已有近 50 年歷史。而團隊的改造目標,並非創造全新搶眼的高級旅居,相反地,他們選擇將建築本身原始的調性保留,在黯淡、單一的水泥表面澆灌綠意生機,精心規劃出三間「被植物吞噬的廢墟」。

2 樓單人房
2 樓雙人房
2 樓雙人房
2 樓雙人房

三層樓的旅宿中,二樓的兩個小空間作為單人房和雙人房,透過移除結構飾面,營造出「室內外模糊之感」,屋內家居混搭精緻金屬燈具以及當地生產的大型竹藤製品,巧妙混搭粗獷的頹廢之美,以及室內典雅的衝突對比。最大的房型是位於頂樓的四人房,設計團隊將整層樓打通,不同的空間區域僅藉透明窗扇或輕薄竹編拉門做區隔。以臥室成為中心,狹長的建築格局藉通透無礙的設計,讓視線一路延伸至前、後陽台。

3 樓四人房
3 樓四人房
3 樓四人房
3 樓四人房

陽台上可見團隊將建築主體的牆面破壞,留下偌大的不規則缺口,成為一廢墟般的窗框,並佈滿適合當地氣候的植被,任其生長為屏障——蔥鬱綠意上,是遼闊的大地與藍天;綠意縫隙間,日光悄然爬進,在牆面紋理畫下時間移動的軌跡。在 SUPPOSE DESIGN OFFICE 眼中,Hotel Sou 不是一件人造作品,也不是老舊空間的整新,而是嘗試結合新舊世代的設計,以及「自然」與「人為」之間的和諧共存。在這裡,人們與空間皆被託付予自然,紛雜自耳邊消弭,破敗中生出詩意,只留廢墟窗框外的景色天光。

3 樓四人房

想短暫地被世界遺忘,亦或試圖逃離日常循環,來到福江島、承租一輛單車,流浪於山邊及港邊,呼吸一口微鹹的海風。當探索完島嶼的不同角落,躲進宛如廢棄洞窟般的 Hotel Sou,為自己和旅伴盛一壺茶,享受與世隔絕卻被大自然妥善包覆之寂靜,便能專注於自我,找到最純粹的平靜。

Hotel Sou
〒 853-0001 長崎県五島市栄町2−15
T: (+81) 080-2733-6993

Article/ 鄭媛心.
Photography/ Kenta Hasegawa.
Images Courtesy of SUPPOSE DESIGN OFFICE.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長久以來住家承載了生命中的許多,如一安靜擱置的記憶之盒,裡頭存放著人生中重要時刻的片段——我們或許不會頻繁翻看,但常常是沉默的相陪。如今大多數人待在家中的時間比過往更長,空間裡凝聚的時空因為人的在場而保持流動——家屋不再只是收藏回憶的空間,也不是當初一處被打造完成就了結的一項任務,而是和構成這個家的人,一起成長的所在。依著「結合工作與生活」為指引,建築團隊 Sher Maker 在泰國清邁替當地家具設計品牌設計師,打造了一個向山林而生、讓人和自然能一起成長、欣欣向榮的居所—— 「Khiankai Home & Studio」。

像是鑲嵌在小丘和樹林間的 Khiankai Home & Studio,近 80 坪的兩座雙層建築沿著土地的起伏搭建而成,正面面向村落主幹道,進入的門口實則為整體建築的二樓,背面則隨坡林地表的下降,搭建起如干欄式建築的結構,坐擁後方樹群和田野景致。室內每個空間隨著建築主體分散錯落,開放式的木製長廊兼露臺,不僅串連屋舍裡各個居室,亦連接起兩個主要建築體——主屋作為生活空間,一側的小屋則作為結合音樂室與工作室的空間。整體結構大量使用在地木材,屋內更可以看到許多木質元素,不僅加深建築與周圍自然環境的聯繫,也是對屋主作為家具設計師的親密呼應。

除了簡單的木屋結構,建築語彙也融入在地的風土建築(vernacular architecture),屋頂採用傳統的當地磁磚瓦,不僅減低材料成本,更提供了沁涼遮蔽。建築團隊在清邁搜尋大量二手廢棄木材,運用日本燒杉(shou-sugi)工藝技術,將木材以火燒過讓其碳化,延長木材的使用壽命。眼見所及,這些二手木材在屋內網格出天花和大大小小的落地窗框,建構獨立且連續的客廳、廚房和用餐空間,搭配各式其他木質傢具與配件,摺疊的木拉門對向大區塊露臺,無限延伸了內外空間感,俯瞰的視野擴及遠處田園風光,更把室內外的綠意綿延成片。

房屋下層在和緩的坡道上以混凝土為底座與牆面,部分立面則使用半透明的波浪塑膠鑲版覆蓋,保有隱密性外也大幅增加了裡外光線的通透感。中庭地磚延續周圍坡地的土壤,讓兩個層次感鮮明的建築體頓時有了沉穩基底;中間的植樹向上而生,接壤著蔥鬱的盎然,將大自然全方位的帶進整棟建築中。

Sher Maker 意圖創造最簡單的施工方法與系統設計這座家屋,依建築所在的地點探索建造的各種可能性,運用在地最適宜的材料——取之於當地,用之於當地,為在地的建築工匠計之深遠。期望他們可以在將來有需要之時,為同在一片土地上,與他們所設計的「家」共同成長茁壯。

Article/ Meg L.
Photography/ Rungkit Charoenwat.
Images Courtesy of Sher Maker.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鄉村小路邊,一間灰白的小賣所座落在偌大的庭院裡,櫥窗內的甜點各個別緻而搶眼,與老舊田園風格的建築形成鮮明對比,卻和諧地散發出歐式愛情電影裡才有的唯美柔和。位於泰國暖武里市的咖啡廳 The Barn Brasserie 以「Grab & Go」為經營理念,在路旁搭建起小型販賣店鋪,提供路過的客人或是慕名而來的旅人帶走一杯咖啡、一份甜點。

地處曼谷近郊的暖武里市,有別於大城市的車水馬龍,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來到暑期的渡假鄉間,寬廣的道路旁錯落著寺廟與農村式住宅,每戶人家皆用著自己的方式妝點家園。隱身其中的 The Barn Brasserie 共有兩棟建築:一座寬敞的穀倉,以及原本用來作為園藝棚架的小屋。可愛討喜的外觀,讓它足以成為下一個熱門打卡小店。

兩位店主 Aui 與 Pam 在曼谷經營知名的鄉村風咖啡館 Wood Cafe——Aui 是 Wood Cafe 的主廚與料理設計總監,而身為烘培師的 Pam 則因為曾在泰國航空行銷背景,也同時身兼旅人的旅程規劃與地陪。The Barn Brasserie 是兩人合作的第二間店,同樣以木質田園為空間主調,和四周蔥鬱的景致氛圍更貼合,兩人對它的期待也遠多於咖啡館。

以「穀倉」作為靈感來源並替小店命名,源自念舊的兩位店主對姊姊的回憶。五年前退休、大半輩子都在木廠工作的姊姊,讓 Aui 與 Pam 愛上木材並挖掘其中的可塑性;兩人在姊姊工作的木廠搜集各種新舊木材,從零到有築起 The Barn Brasserie 的穀倉建築。仍在持續整修中的大穀倉尚未正式對外開放,Aui 與 Pam 將其規劃為結合餐廳、工作室與舉辦活動用的場地,除了不定期舉辦烹飪、烘培、園藝與生活手工藝 workshop,每一至兩個月也會設定各種主題舉行特別的晚宴活動。

而由園藝棚架改建而成的外帶咖啡小屋,保留原始大片菸草乾木牆面及竹籐門窗,再刷上白漆、拋光修繕,擺上家具和裝飾,以及 Aui 與 Pam 的放置各處的園藝工具,一個迷人的咖啡館/烘培小廚房便這麼佇立於街角。雖是提供外帶服務,但在咖啡小屋與穀倉建築間的空地,兩人也親手種植多棵樹木、擺放許多桌椅,供來訪的人坐坐休憩、曬曬太陽或躲在綠意之下的陰涼。大片灰白碎石子路面與周遭的蒼翠樹叢格外襯托,日常看似相近的綠在這裡變得清晰可辨識,飽滿而亮眼的白、粉花朵則像甜點上的裝飾配料,替各個角落點綴上不同生機。

田園風格帶來的自然與純粹,不只從暖武里市的街道蔓延至店內氛圍,也隨著 Aui 與 Pam 的手藝被帶入餐飲中。除了一般咖啡店常見的咖啡選項外,The Barn Brasserie 也有許多以桃子、檸檬片製成的水果茶、單品豆與柳橙汁結合而成的冰咖啡,都適合在泰國炎熱的天氣裡品嚐其複雜但清爽的風味。

甜點同樣以水果為主題,在加入莓果醬製成的蛋糕體上,撒滿乾乳酪再擺幾顆新鮮草莓,或以甜桃和柳橙共同製成水果塔,抑或是巧克力泡芙與金桔的搭配,亦有新鮮烘焙的馬卡龍、瑪德蓮及司康等適合讓旅人帶上路的糕點。每當店員將當日甜點從穀倉的廚房中端出,佐以 Aui 與 Pam 在周遭栽種的羅勒、薄荷、迷迭香、鼠尾草等香料,宛如被精心設計及呵護的展品。

遠離市區塵囂,在距離首都僅 20 分鐘車程的泰國鄉間,The Barn Brassarie 所提供的不僅僅是被用心對待的食物及咖啡,更是一個能讓人在匆忙步調裡,暫時歇下腳步的過站。僅僅只是路過,也能找到一個自然舒服的姿態,品嚐並感受生活的片刻愜意。

The Barn Brasserie
49/15 Sala Klang, Nonthaburi 11130, Thailand
Opening Hours: Sat-Thu/ 09:30 am-05:00 pm

Article/鄭媛心.
Images Courtesy of The Barn Brassarie.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太陽下的雨水逐漸蒸發,空氣中掀起陽光與泥草的氣味,那是灌溉與豐盛的象徵,一種獨屬夏天的氣息。峇里島烏布王國最後一任國王 Gede Agung Sukawati 廣邀藝術家來訪,讓烏布鎮(Ubud)成為近代峇里島藝術文化的發源地 ,來自印尼國內外的藝術工作者與工匠,在熱帶雨林、丘陵和山谷間,伴著細雨濛濛中的梯田與田園,聽著來自眾多廟宇廣場的舞樂,與烏布皇宮印度教石刻的往日榮光,一起留下旅人的腳步。

距離餐廳、咖啡館、按摩店、特色小店與瑜伽教室聚集的市中心鬧區僅數步之遙,位於稻田中央,在僅能騎乘機車、汽車禁行的區域,座落一間替盛夏捎來清涼的渡假住宅「Terrace Villa」,由活躍於尼泊爾與印尼兩地的建築團隊 STUDIO NEBA 打造,於豔陽下曬著日光、吹著涼風。以其現代極簡的線條,Terrace Villa 揉合變革的 19 世紀建築風采與峇里島本地文化,兩棟兩層樓建築以 L 型環抱中庭,寬廣的游泳池映照著藍天白雲;熱帶棕櫚科植栽錯落,在花園裡描繪陰涼倒影,繁茂蒼翠的樹葉隨風搖盪,仿若不將時間放在眼裡,愜意消磨有些慵懶的盛夏光年。

“「設計這棟住宅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創造出一片綠洲。」——STUDIO NEBA

STUDIO NEBA 創辦人 Sagar Chitrakar 以其社會、人道與商業發展的研究背景,在建築裡找到美學、實惠與永續的相處之道。運用回收木材與峇里島建築的在地工法,在總計 568 平方公尺的土地面積上,創造 368 平方公尺的自由生活空間。取自峇里島當地廟宇、住宅的形體與牆面,Terrace Villa 的兩棟建築內,包含了五間寬敞、綠意環繞的客房,通連戶外的廚房/餐廳,兩座頂樓露台與涼亭,竹製家具散布各處,呼應著周遭環境的熱帶風情。

在正對泳池的建築一樓,設計團隊描繪層層拱門,於室內吧台/餐廳與泳池之間的半開放式格局裡,開闢一處如廊道般的用餐起居空間,收進戶外光線與泳池景緻,卻也提供涼爽庇蔭。中庭內,泳池旁的平台上放置一排躺椅,是午後玩水、曬曬日光的休憩處;屋頂上,穿插其中的露台替建築帶來層次感,是夜裡欣賞星空的最佳角落。

在當地氣候、風土與有限預算的條件下,STUDIO NEBA 也將永續設計落實於住宅之中。19 世紀風格、特意壓低的屋頂與長長的屋簷,不僅是整體外觀上的考量,亦是資源循環、節能設置的細節。雨季時期,大雨澆灌在微傾的屋頂上,懸出的屋簷與印度教裝飾石拱的曲線承接下溢的雨水,流經被動式節能溝槽,在大片玻璃門窗上描繪傾瀉而下的風景,儲存、準備在乾季時滋潤中庭的鬱鬱蔥蔥。雨過,打開門窗,被動式節能設計引領氣流進出內外,經過計算的外部面積與植栽遮蔽,為印尼的赤道熱帶性氣候偷渡天然冷氣。

脫下束縛,深吸、吐出的每口氣,都是熱帶葉子的氣味,充滿生命力又令人療癒。每天在房外的蟲鳴鳥叫中醒來,拉開玻璃門,一步便踏進太陽與樹木交織的光影,期待今日的碧天流雲或是綿密雨絲。或許計畫步行至數分鐘腳程外的烏布鎮鬧區,探訪烏布市集與猴林路,在蜿蜒小徑間閒逛當地藝術家的小店,再到咖啡館悠閒喝杯咖啡。踏著石板小路,準備穿越盎然綠意,前去喧囂處沾染市井氣息。

Article/ Rachel S.
Photos © Bali Real Estate Consultants.
Images Courtesy of STUDIO NEBA.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彎繞外雙溪旁道路,成列樹群在日光中颯颯搖曳,拾階至五樓,走進景觀建築設計師吳書原家中,明亮採光彷彿戶外的陽光、微風都絲毫不減地來到這家中。從客廳走到大餐桌旁,吳書原與三個孩子正聚集在桌前玩耍、太太在偌大廚房備食,孩子們繞著餐桌、廚房中、客廳、頂樓屋頂花園,跑上跑下。少了隔間,多了更多家人的互動與空氣的流通。

「我選房子會先看週遭的樹群與環境。」吳書原這個位於五樓與六樓、背山面溪的老宅,其前後棟距大、綠意成群,遠處有外雙溪的溪河在前方淺淺過彎,他決定將牆面能打掉就打掉,讓窗戶變大,戶外的自然條件自然而然能牽引入內,而風能自然而通透地吹拂著,頂樓屋頂並打造出一方擁有台灣各原生植物的綠意花園。

野裡四季更替的生態圈

他神采奕奕帶著我們到六樓圍繞在建築外緣的ㄏ型花園。放眼所見,開粉白花的九芎、生三角楓、普賢象櫻、紅花檵木等在日光中枝枒開展。他說,台灣既是蕨類、蝴蝶王國,是世界上唯一具有五種氣候帶的國家,植栽群像極廣,擁有最豐富的生態資料庫。特殊的雨水涵養與地氣,光是南北向就有不同植栽帶。

吳書原在英國學到「野裡有花園、花園裡有原野」,認為植物應適地而種、四季輪替,因此捨棄非自然的人造花園設計,改以不施肥、不拔草的荒野地景,減少耗能耗力。「這花園擁有上百種原生與外來種參半的植物群,我喜歡高、中、低的複層植物栽種法,創造出天然防禦機制,蜜蜂、蝴蝶、鳥類飛來,物競天擇能協助去除病蟲害。」

四季更替的優勢讓他期許創造出更饒富趣味的花園,「未來,我會在花園裡繁衍所有原生種。」此屋頂花園也透過各種方式療癒家中成員;每日,太太會採幾株迷迭香於醃漬雞腿肉送入烤箱,又或者佐以樹葡萄釀醋倒於瓶中,加入芳香萬壽菊、檸檬馬鞭草、檸檬片,一家人也喝進了每一季純淨自然的新鮮滋味。

當初在打造這個屋頂花園時就架高花園地板防水層來帶入空氣、隔絕熱使樓下降溫、減少開關冷氣。再以廢棄建築物敲碎的水泥塊搭配軟石鋪平,創造廢材的第二春,也讓雨水可以自然回收讓地面保水。此外,頂樓建物的屋頂以兩斜板交錯、成排開窗引進對流與日光,淋浴地板都能速乾,無形省能減碳。

除了對植物的想法外,他認為「生態建築(Ecology Architecture)」其實人人皆應該實踐。「人類若能搭配植物、善用自然取代日常耗能,便能永續。他理想的生態綠建築代表是他在花博的未來四口之家設計:在搭蓋時,不砍掉任何一棵原生物種,順應環境把房子搭構起來。房屋結構用夯土牆,將混凝土的使用降至最低,即使夏天室內對流仍維持23-24度;使用零污染建材,以可再回收利用的木頭、夯土為主;架高地板下有空氣對流,利用雨水回收作為植栽澆灌;花園裡種植可食性物種,支持日常飲食所需。

未來,他希望自己能踩回土地上,在田間種菜、就地新鮮烹煮。如此回到人與自然的真實互動,每個人都能走進屬於自己獨到的ECO Life。

「You are what you eat.」 曾經蔚為風潮的這句話,翻作中文大概是「吃進嘴裡的食物,決定了你的樣子」。跨越千禧年來到將近 20 年後的今天,幾乎已成為有點老調、多點說教意味的過時語句。我們學會在超市採買時將食物來源看個仔細,習慣在預約用餐前先了解餐廳的經營理念,食材該要是「從農田到餐桌」(farm to table)才夠真實,烹調手法則必須吃得到食材原味,懂得在飲食裡頭欣賞世界的原貌——對我們而言,這彷彿已成再自然不過的習慣。

Image courtesy of Studio Piet Boon.
Image courtesy of Studio Piet Boon.

時間回到 18 年前,當米其林廚師 Gert-Jan Hageman 決定買下位於阿姆斯特丹東部 Watergraafsmeer 一座建於 1926 年、即將被拆除的植物園,Hageman 心中早已有「一間餐廳、一座溫室、一座蔬果農場」的藍圖。由 Studio Piet Boon 設計事務所規劃,將溫室分成用餐與種植兩個區域;在高闊的玻璃與鋼骨結構下,特意使用自然材質與黑、白、原木三色妝點內部空間,乾淨簡潔的線條,創造出現代優雅的用餐氛圍。天光每日順著時序變化,環境中的綠意隨季節改變容貌,溫室內的色調則永遠交由大自然決定。

Image courtesy of De Kas.
Image courtesy of De Kas.

De Kas」在荷蘭文中便是「溫室」之意,是世界上第一間真正以「從農場到餐桌」概念為主題的高級餐廳;將開放式廚房設置在餐廳中央,一旁即是供應食材的蔬果苗圃——在等待餐點的過程中,讓食客一窺食材的生長原貌。素淨的空間更能襯托桌上餐點的鮮活奪目,廚師們精湛的廚藝值得被細細欣賞,但 Hageman 更希望能藉此讓賓客的目光集中在食物與大自然上。

Image courtesy of Studio Piet Boon.
Image courtesy of Studio Piet Boon.
Image courtesy of Studio Piet Boon.
Image courtesy of Studio Piet Boon.

為供應餐廳所需,在這溫室餐館以及其位於貝姆斯特爾(Beemster)的農場,孕育著超過 100 種作物,包含各類蔬菜、水果與香草,彷彿任廚師運用的豐富色票,四季光譜上的不同色塊、風味重新被盛裝在容器中;夏天盡是檸檬黃、小黃瓜綠與莓果紅紫的新鮮色調,南瓜橘、葡萄紫、彩椒紅則展現秋意的豐厚層次,冬天則更顯深沉,只為等到春日裡的花朵與新芽又能再度在盤中爛漫。

Image courtesy of De Kas.
Image courtesy of De Kas.

從 2018 年起,Hageman 將多次被列為阿姆斯特丹前十名餐廳的 De Kas,轉交給兩位曾一起在城市裡同樣聲譽極高的米其林餐廳 Rijks 工作的年輕主廚 Wim de Beer 與 Jos Timmer, 創立初衷不變,他們帶著更大膽的理想,決定將傳統以肉食決定菜色方向的思維,改由以蔬食擔任真正要角。每週視作物收穫狀況調整菜單,每日早上採摘食材,中午與下烹調上菜。

Image courtesy of Studio Piet Boon.
Image courtesy of Studio Piet Boon.

看似以餐廳需求為導向的種植生態,到了新世代的手中,追求的是——「自然共生、永續共存」。正如 De Kas 對於自我的描述:「These are the riches our garden provides, and without the garden, De Kas wouldn’t exist.」 將近二十年後的今天, De Kas 選擇逆轉方向卻依然前行。

Image courtesy of De Kas.
Image courtesy of De Kas.

De Kas
Kamerlingh Onneslaan 3 1097 DE Amsterdam
Opening Hours: Lunch/ Mon-Fri: 12:00 pm-02:00 pm
Dinner/ Mon-Sat: 06:30 pm-10:00 pm
T: +31-204624562

Article/ Yu Lai.
Image Courtesy of Studio Piet Boon & De Kas.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旅行徑途與所到之處的種種收集,是個人風格與生命狀態的明顯表徵。失戀時我們走向與平常光譜相反的另一端,在舒適圈外流浪,在滿是陌生人的酒吧嘗試沒喝過的調酒;忙裡偷閒渡假時,我們把握短暫時間探訪所有知名景點,盡可能用和工作同樣匆忙的節奏,將日常瑣碎煩惱拋諸腦後。而有些時候我們即使身在異地,也想和週末悠閒的午後一樣,擁有一段靜謐的時光,抽空腦袋、任身心與空間自然碰撞,喘口氣,為生活找到全新靈感;就如同越南海防市的 No. 1986 Coffee & Restaurant,用設計將環境打造為美好的庇護所,讓人放鬆也讓人帶走活力。

三層樓共計 300 多坪的寬廣空間,No. 1986 Coffee & Restaurant 沒有一般咖啡廳的擁擠和嘈雜,也沒有他人注視或聆聽的壓力,來到這裡的每個人,只專注於探索建築、感知空間的巧妙設計。入口的門面外觀相當有趣,建築團隊 LE HOUSE 以越南北方女性穿戴頭巾的造型「烏鴉嘴」為靈感,結合傳統及現代風格的建材拼裝成幾何輪廓。紅色磚瓦高聳於路邊,向上堆砌成斜尖角,兩道牆面之間由片片玻璃窗連接,像是一層紅色糖漿包裹於玻璃屋外;刻意氧化的生鏽鐵片折成具份量感的尖形拱門,將門外的塵僕與內在的淨然區隔。

走入室內,映入眼簾的並非咖啡吧台和甜點櫥窗,而是貫穿三層樓的庭院天井。室內矮植栽與蕨類圍繞著兩株高細樹木,陽光從玻璃屋頂直灑進一樓,曲折典雅的階梯和樹木貫穿其中;水泥地板與黑色金屬扶手替空間降溫,內斂成穩地成為空間主幹,環繞而上的簍空台階,維持天井營造的透視感,整體空間也因此而變得輕盈。

以天井作為空間重心,座位隨著每層樓梯散佈於各個角落,明亮透徹的自然光被古典低調的黃燈取代,光線的幅度恰好為桌與桌之間做出區隔,如同自然的屏障般,劃分出一個個開放式包廂——在這樣的格局規劃中,桌椅與造訪的客人都成為配角,卻因此讓人感到舒適自在。

有別於一、二樓層的溫暖風格,三樓的室內座位包覆於玻璃窗底下,室外則留有幾席露天位置;建築團隊也增設了一個小夾層,替想要更多隱蔽性的客人打造舒適角落。當營業時間進入深夜,燈火皆被點亮之際,彰顯著屋頂玻璃設計的通透感,抬頭即是月光與星空,將室內外的距離拉近,卻又擁有與世隔絕的安全感。建築團隊 LE HOUSE 想訴說的不只是建築所能做到的藝術性,也實驗著開放式格局裡的私密性。

當建築與自然相連接,人與空間便能有機地在其中變化與流動。隨著四季交替、外在環境因氣候與時間改變的每一刻,No. 1986 Coffee & Restaurant 也成為不同的樣貌,接納不同作息、不同狀態的旅人,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也在這片玻璃帷幕下,看著時光流逝的緩緩變化。

No. 1986 Coffee & Restaurant
33 Dinh Tien Hoang, Hai Phong, Vietnam
Opening Hours: 8:00 am-11:00 pm

Article/ 鄭媛心.
Photography/ Hiroyuki Oki.
Images Courtesy of Le House.

再次造訪曼谷時,泰國的潑水年節剛落幕,時序自顧自地朝著難忍的酷熱奔去,比起備足各式防曬武器後在烈日下穿梭於金色佛像間,或是像條視保持涼爽如命的寄生蟲般,只願意在名為購物中心的宿主中活動,更希望在這城市中有個去處:能遮蔽起艷陽與暴雨、任自然風肆意吹拂、咖啡與食物香氣堆疊,那麼安然地待上半日,也足夠令人心滿意足。

Image Courtesy of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Image Courtesy of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以四層方形水泥建築構成,灰白色的半戶外空間顯得格外通透,模樣吸睛的 the COMMONS 便是如此一個能偷得浮生半日閑之處。座落於曼谷市中心東南側的通羅區(Thonglor)內,由一手打造出曼谷知名獨立咖啡館 Roots Coffee 與餐廳 Roast 的創辦人姐弟 Vicharee 與 Varatt Vichit-Vadakanru 於 2016 年 2月成立,建築主體則由同樣出身泰國,而後更負責打造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CDC)的知名建築團隊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操刀規劃。

Image Courtesy of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Image Courtesy of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我們的初衷是想創造一個社群,而非一個購物中心;我們想讓人們覺得 the COMMONS 就像是通羅區的後院,可以讓創意工作者與喜歡設計的群眾聚集,也能來玩耍,不只是一個交易的地方,而更像是促使這一切發生的生活圈。 」

Image Courtesy of The Commons.
Image Courtesy of The Commons.
Image Courtesy of The Commons.

Vadakanru 姐弟親自說明著理念,並將 the COMMONS 依樓層與空間使用規劃,分為「Market」、「Village」「Play Yard」、「Top Yard」四個區塊。建築以兩大量體為視覺主體,相互堆疊後製造出具遮蔽性卻不區隔的半戶外空間,以天井引入光源的環型設計,讓訪客由入口走上階梯後,即可環視樓層內部,也能瞧見四處人們動態,如同走進一場溫馨小巧的市集,等不及往其他方向前去,一探究竟。

1F & 2F|Market & Village

Market 聚集了不同料理類型的食物商家,無論是午後時分想來杯濃郁的冷萃黑咖啡、外帶一份現炸的原味吉拿棒撒上點糖粉與肉桂粉,一熱一冷、一甜一苦的搭配解解嘴饞,或者是傍晚時分與友人共食一份美式南方炸雞翅,順道點上兩杯精釀啤酒,泰國的夏夜雖悶熱永恆,但這略帶大人風格的組合至少能為身體換來短暫的暢快。

Image Courtesy of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Image Courtesy of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Image Courtesy of The Commons.
Image Courtesy of The Commons.

若想找個好位置坐下慢慢享用,請端著手上的食物往外頭走, the COMMONS 的戶外座位區不似美食街的桌椅侷促,而是利用階梯高地落差以及植物、臥榻、邊桌點綴組合而成。人們或坐或躺,似談天也似休憩,各自築起自己的小小園地,一望而去,恰似一幅小村(Village)光景。

Image Courtesy of The Commons.
Image Courtesy of The Commons.

3F|Play Yard

命名為「Play Yard」的三樓,不難推敲出以「Play」、「玩耍」為概念設計空間,Play Yard 引入運動、親子活動、餐酒館等不同類型店家與活動,希望開闢一座能連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便是不同年齡、不同身份、從早到晚的不同時段,邀請來訪者一起在這裡找樂子,一個能夠一起玩耍的小小樂園。

Image Courtesy of The Commons.
Image Courtesy of The Commons.
Image Courtesy of The Commons.
Image Courtesy of The Commons.

4F|Top Yard

將 Top Yard 定義為與自然共生的綠色庭院,走上四樓,映入眼簾的除了此起彼落的鮮綠,還有層層排列在窗邊的香草植物正盡情吸取陽光,若想親自感受,也能脫下鞋履直接踏上草皮,用肌膚感受綠意。樓層的另一半則為調性相同的 Roast 咖啡館,以在地食材新鮮製作的全日歐陸早午餐為特色,搭以水果果昔與自家手烘咖啡。室內大量使用了淺色系的原木,為空間增添溫暖親人氛圍卻又不至於太過而顯得燥熱。

Image Courtesy of The Commons.
Image Courtesy of The Commons.

近幾年,曼谷的都市相貌正面臨轉型,若說一棟棟新落成的百貨大樓以及消失的街頭小吃是最為明顯強勢的改變,那麼沿著捷運(BTS)誕生的街區型聚落便屬於細緻而緩慢的演化成果。若想搭上這股浪潮,那麼不妨花上半天一天待在 the COMMONS ,一起見證曼谷這座城市,如何琢磨出獨樹一格的新風貌。

Image Courtesy of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Image Courtesy of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the COMMONS
Thong Lo 17 Alley, Khlong Toei Nuea, Watthana, Bangkok 10110
Opening Hours: 08:00 am-01:00 am
T: +66-89-152-2677

Article/ Yu Lai.
Images Courtesy of the Commons &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身為手搖飲王國的台灣,一杯飲料附上塑膠吸管與塑膠杯袋看似是固定組合,但隨著環保署近幾年管制塑膠袋與頒布吸管限用令政策,大家注意到逐漸高升的友善環境議題。友善環境有多種方式,近年餐飲產業興起從食物著手的發想,台灣如「七喜廚房」(現改名為「明日餐桌」)、荷蘭如「INSTOCK」,便是試圖解決、減緩剩食議題。而遠在歐洲的柏林,FREA 則將永續生態這件事看得同樣嚴肅,從塑料、剩食、有機、碳排放量等習習相關的環節出發,開設了柏林第一家植物性飲食與零浪費(Zero-waste)餐廳。

位於柏林精華地段 Mitte,綠意盎然的環境與長型的木頭餐椅,空間呈現的樸實溫暖氛圍看似與一般餐廳無異;但從生產環節再到食物回收等各層面,FREA 都有更獨特的理念與堅持。考量到外包給其他廠商生產,便會增加運送時的碳排放量,因此餐點從酸麵包、沙拉、義大利麵、榛果飲到含有益生菌的健康飲料如康普茶(Kombucha)、水克菲爾(Water Kefir)等,都是在店內手工發酵與製作。

嚴選自地方上的季節性作物,FREA 與有機農場直接合作,並盡量使用裸包裝運達,減少一次性包裝材料無謂的浪費。菜餚上桌,顧客品嚐完後,廚餘不會進倒垃圾桶而是進到後台的專業化肥箱中,經過 24 小時的分解與沈澱,廚餘搖身一變成為富含天然肥料的土壤,並於下次送貨時回饋給農商,成為下一批滋養蔬果的土壤。如此的過程,完成一個完全天然的有機循環。

除了食材之外,店內的裝潢及傢俱也有永續利用的痕跡。擁有產品設計背景、身兼營養顧問的創辦人 David J. Suchy 表示,「在打造餐廳的過程中,難以避免地會有很多塑料包裝。我們將這些塑料搜集起來,送到可分解的公司再將它們重新利用。像是牆上這幅畫,便是從 15 公斤的塑膠製品改造而成的藝術作品。」

牆面為有機塗料的牆面,桌椅擺設則來自二手傢俱,空間內的所見所觸,都成為貫徹零浪費理念的細節;而懸掛在吧台上方的米白色燈具,則是來自英國卡地夫設計品牌 Tŷ Syml,利用蘑菇的菌絲體(Mycelium)研發而成燈罩。菌絲易與其他材質結合的特性,設計團隊結合木糠、啤酒粕(Brewery spent grain, BSG),再經過 5 到 10 天後融合成此種輕量又強韌的新材質;而生產過程也是百分之百天然,即使破損無法使用也能作為堆肥,與 FREA 強調的永續再造理念非常契合。

店內不定時舉辦講座,環繞著生態永續、零浪費議題的理念交流;而工作坊則讓參與者實踐如何在植物性飲食的限制裡,依然能創造出有趣又美味的料理。David 以清晰的理想前進,與團隊創造了 FREA,用食物傳達出對生態的關懷,我們也不妨時刻提醒自己,視為理所當然的便利或許製造了資源浪費與地球能源的無效犧牲。即使是一小步,但從微小的意識水平改變開始,未來的環境一定能因此有點不一樣。

FREA
Torstraße 180, 10115 Berlin, Germany
Opening Hours: 06:00 pm-10:00 pm

Article/ Marissa.
Photography/ Oliver Tomlinson.
All Images Courtesy of FREA.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