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印度南部的邦加羅爾(Bangalore),享譽著「花園之城」的美名,你能漫步邦加羅爾宮、見證瓦迪亞爾王朝的輝煌,亦可以在拉爾巴植物園,和豐沛的綠色植物一起行光合作用。在這座花園之城裡,一座名為「House of Greens」的住宅隱身於一處靜僻的社區中——正如其名,無論是視覺或空間感受,都被包覆在鬱鬱蔥蔥的綠意裡。
由建築團隊 4site architects 為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打造,House of Greens 依循著屋主對綠色生活的理想,以節能、減碳與擁抱自然為設計原則,在長方形的建築量體中,藉由向內局部挖空、減少牆面的規劃,形成每層樓皆與庭院綠植錯落相交的格局,讓花園裡的豐沛生機自然於室內流動,實踐屋主嚮往的永續生活。
童年時最嚮往的童話故事畫面,便是一座位於森林深邃之處、透著溫暖光暈的小屋;清晨伴隨著煦煦陽光,夜晚則沐浴在月色之下,以簡單純粹的節奏安放身心,在一片蔥鬱裡回歸自我,讓家不只是一處療癒的空間,也成為生活想像力的起點。如此令人憧憬的住家,如今在越南大叻市(Da Lat)裡實現,由 Pham Huu Son Architects(PHSA)打造的「Bo Cau House」,以美好地難以置信的姿態,宛如童話場景般靜靜佇立於松樹林。
風景如畫的大叻山地處溫帶氣候,在海拔 1500 公尺構築的 Bo Cau House,命名取自越南文「鴿子」之意,化住家為山林中的幽靜之巢;設計團隊在自然環境的隱密性、居住的實用性之間拿捏著平衡,反覆斟酌度量成設計重心。堅固的波浪金屬板材穩固著建築外觀,阻擋雨季的水氣侵蝕,大面積深色啞光色澤在樹林中形成對比,透著一抹冷靜優雅的氣息。
隨著氣候變遷議題愈來愈受重視,人類與自然互動、地球與人類社會的變革如何彼此影響,成了如今建築設計、城市規劃都必須探討的課題;許多土地因人文發展而失去原始樣貌,卻也有些地景在現代變革中,因人類的反思與設計而煥然一新。位於荷蘭林堡省(Limburg)的「Open Park Villa」是 i29 設計工作室的新嘗試,藉由減少建築的人造材料,強化周遭的自然景觀,創造出感官豐富且擁抱綠意的獨特市郊居所。
位於荷蘭南邊的林堡省多為工業區,Open Park Villa 則坐落在其中一片不尋常的土地上。此區前身原為軍事用地,近年則重劃為公園與住宅區;因多年來的人煙罕至,繁茂的樹木、植物蔓生於這片土地,形成多元又豐沛的生態地景,宛若一座小綠洲。
Open Park Villa 整體以一個中央庭院為核心,向外放射出不同方位的空間,每個空間以廊道彼此連結、環繞著庭院,畫出循環流暢的內部動線。較為私密的三間睡房設於二樓,而位於一樓的客廳、廚房、衛浴、書房與起居室,則以天花板與地面的高低落差劃分;其中尤以「下沉」的起居室最為巧妙,作為休息的空間,設計團隊特意以低於戶外地面的高度,讓空間仿若嵌進窗外的庭院景觀。
因應當地乾濕季分明的熱帶氣候,在越南典型狹長的建築面積裡,建築團隊 Pham Huu Son Architects(PHSA)巧妙利用僅 30 坪左右(100 平方米)的建地面積,在建築物垂直與水平面上打造出全方位的花園景致,無論是由內而外抑或是反之觀察,入眼皆是沁涼蓊鬱的自然風光。
一樓以 V 字型泳池環繞建築外部,如同護城河般的水色在夏日捎來陣陣涼意,亦將畸零的建地角落充分運用。室內各空間與樓梯運用大量玻璃,創造出無限的開放感;藉由中心開放式樓梯,建築團隊將位於一樓的客廳、廚房及臥室,二樓的兩間臥房以及三樓的主臥、花園一氣呵成,串連在一起。
秉持著與自然、綠意和諧共生的設計蓋念,SkyGarden House 在一樓與三樓各別設置了小庭院與一座寬廣的空中花園,更在建築各處內嵌種植區。內部選用簡約的暖色傢俱與鏡面,映襯著花園的蒼翠,亦強化空間視野;日光流轉之處遍布的綠植,既是天然的翠綠屏障,確保臥室睡房的隱私,也讓屋主一家無論置身哪間房,目光所及皆是生氣勃勃的清新風景。
對你而言,房屋代表什麼?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Le Corbusier)早在 20 世紀初期便主張「房屋是居住的機器」(A house is a machine for living in)。他有感於一戰後家中屋頂花草開始自由生長,一個美麗的小花園就此誕生,這使他質疑斜屋頂的功用,進而提倡發揮平屋頂的特性,在〈建築五點〉(Five Points of Architecture)中提出用平坦屋頂打造屋頂花園,以保護房子混凝土結構並創造更多空間,致力於讓居住在擁擠都市的人們有更好的生活環境。
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以柯比意的理念延伸,澳洲建築團隊 CplusC Architects + Builders 考量當代環境變化與趨勢,在雪梨一處寧靜的住宅區中,打造一棟帶有縝密設計思想、又巧妙與社區和諧共生的建築——「Welcome to the Jungle House」。這座運用大量回收材料所建造的獨特住宅,直白的命名令人會心一笑,現為建築團隊總監 Clinton Cole 與其家人的居所;設計核心全圍繞著永續、循環、共生與自給自足,不僅設置儲能與回收系統,更規劃出屋頂菜園和魚菜共生系統,揉合成一座街景、自然、花園、食物與能源皆共存共榮的住家。
從引入大量的綠植,裝設可調整開闔角度、適度引入氣流與日光的窗戶,再到魚菜共生有機農法的系統設置,CplusC Architects + Builders 以精縝的設計與規劃,讓 Welcome to the Jungle House 悄悄模糊自然與人工的界線,增添日常通透明淨的舒適感,也讓屋主一家落實著城市田園的理想生活,以及與自然循環共享的理念,進而找到沉穩平靜的度日節奏。
Article/ Summer. 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Michael Lassman & Ryan Ng. Images Courtesy of CplusC Architects + Builders.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位在峽谷森林和山脈之間,印尼峇里島烏布(Ubud)以壯麗的梯田、古老的寺廟和保留完整的傳統工藝而聞名,不僅作為峇里島傳統藝術和靈性生活的中心,豐富的自然景觀更使其成為島上一塊寧靜的避暑勝地。在烏布的心臟地帶,一間由駐點巴黎、香港和峇里島的設計團隊 A Work of Substance 所打造的住宅「The Ravine」,宛如遊走於自然和人為之間的界線,隱身於叢林深處。
峇里島西岸的小村落 Pekutatan,距著名的衝浪點 Medewi Surf Point 僅一步之遙,德國飯店品牌 LINDENBERG 似是無獨有偶地,以相似於 21 世紀最偉大衝浪者之一 Shaun Tomson 的生命哲學,在層層堆疊的繁茂叢林與浪花起落中,於靜謐之處築起 LOST LINDENBERG,創造出迷失與專注並存的一隅。
Photography by Pempki Drone.
路邊三兩林立的街頭小吃攤,棕櫚樹成群的熱帶地貌,拍打在黑色火山熔岩沙灘的海浪,伴隨著耳邊不停歇的摩托車喇叭聲,交織成西海岸線獨特又充滿生命力的在地風光。穿過路上的喧嘩熱鬧、進入旅客稀少的 Pekutatan 小村,沿著一條安靜道路走至盡頭,閃爍的霓虹燈突兀地出現於眼前,像是海市蜃樓幻影般不合時宜。這由德國藝術家 Tobias Rehberger 打造的門面裝置,是留給旅人最後的城市喧囂,穿過小巧的門後便自此與身後世界儀式性地告別,進入 LOST LINDENBERG 寧靜蔥鬱的天堂。
Photography/ Neven Allgeier.
由建築師 Alexis Dornier 與在地設計團隊 Studio Jencquel 規劃打造,LOST LINDENBERG 戲劇性地描繪出下窄上寬的建築輪廓;一座座小塔樓緊密錯落,遠看似是懸浮於叢林樹梢的小聚落。「我們以遠離地面的走道和空間構想,讓塔樓置身在巨大的椰子樹間。塔樓由一條被稱為『高線』的通道相連,像是一條通往大海的人行道。」考量地勢與周圍樹木高低,將起居空間架高至最適當的位置,平視樹木、遠望海洋,無論在屋內或屋外皆如同身處失落叢林般讓人失去方向,卻因此更能置身於每個當下,在片刻的海浪聲與綠意中遺忘時光的存在。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室內空間與景觀的設計皆選用在地且永續的建材,打造出傳統房屋風格。以木頭與大理石色為主調,Studio Jencquel 團隊親自設計幾乎所有傢俱與擺飾,亞麻織物、燒柚木、河石、熔岩石等天然材質,體現峇里島的民俗風情,描繪出質樸、乾淨、療癒的質地,呼應著周遭圍繞 LOST LINDENBERG 的寺廟,延續建築本身獨一無二的禪意,感受當地居民簡單卻平靜的生活。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當人回歸平靜,便能與彼此產生最真摯的交流。貫穿四棟主建築的空中廊道,將每間客房與公共空間串連,期待不同的旅人在此相遇、對話;沿著樓梯回到地面的熱帶森林,在小徑間穿梭於菩提樹、香蕉樹、猴麵包樹、吊蘭等風物多樣植被,發掘隱藏於其中滿佈青苔的岩石噴泉窪地、供冥想用的長凳,一座可聆聽、閱讀作家 Artur Becker 詩作的小花園,兩座熔岩寺廟或巨大的河石,最終抵達一望無際的印度洋。
日本福江島的港邊小鎮,因長期受陽光曝曬和海風吹拂,街道上大部分的建築外觀皆已斑駁褪色,不少住宅更因溫暖多雨的氣候而佈滿爬藤類植物。午後走在街邊,整座城鎮毫無動靜,只剩十哩外的漁船鳴笛聲響起,彷彿全世界只有自己一人的孤寂感油然而生。停滯的時間感知,仿若將小島凝結於一刻,逕自遙望海面,遺世獨立。這獨特的氛圍,不僅沒有使人意圖改造,甚至成為了 Hotel Sou 刻意留給旅人的私密空間。
不同於常見的木造或磚瓦老屋翻新,Hotel Sou 原本僅是一棟普通的鋼筋混泥土住宅,在設計團隊 SUPPOSE DESIGN OFFICE 改建之前,已有近 50 年歷史。而團隊的改造目標,並非創造全新搶眼的高級旅居,相反地,他們選擇將建築本身原始的調性保留,在黯淡、單一的水泥表面澆灌綠意生機,精心規劃出三間「被植物吞噬的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