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繁忙緊湊的都市街道,返回熟悉而安穩的空間,在不失生活機能的同時,又能與自然比鄰而居——這是許多人對退休生活的嚮往。在越南順化一條滿佈青苔石板路的小巷盡頭,穿過池塘邊緣蔓生的野草,幾株雞蛋花靜靜環繞,一幢與植物交錯而生的屋舍映入眼簾。舒展如傘的枝葉隨風與花香浮動於午後濕氣之中,像一座被綠意吞噬的溫室,靜靜潛伏在城市邊界的縫隙。或許,這就是最貼近理想退休生活的居所——「Labri House」。

「Labri」,來自法語「L’abri」,意為「藏身之所」,是設計團隊 Nguyen Khai Architects & Associates(NKAA Studio)為一對年逾 50 歲的夫妻打造的退休庇護所,象徵著他們對未來生活的期許:安靜、自然、簡單。 不從傳統建築格局的思維出發,而是順應地形、依池塘與樹群而築,將這佔地 100 平方公尺的建地留下一半回饋給自然,讓住宅儼然自成一格迷你生態,成為野生植物、蝴蝶、鳥類也能安心棲居的環境。

穿越建築前方闢出的蔬果花園,四個偌大的透明立方建築體如玻璃盒般,從外而內以玻璃、藤蔓與混凝土層層包覆了三層結構,卻因透明的質地與牆面恣意攀爬的綠而顯柔軟與生機。春天開花、夏天綠葉繁茂的雞蛋花,在屋頂上方溫柔守望,雨季時能替建築抵擋暴風或大雨,而當順化迎來旱季,茂密枝葉也能遮擋陽光的強烈曝曬,不僅為 Labri House 增添節氣層次,同時也兼具了遮蔭、通風與穩固性。

每個建築體皆僅一層樓,鬆散的坐落於周遭植被之中,通道連結起看似獨立的屋舍,實際上卻沒有任何牆面阻隔。空間大小依屋主的需求量身打造,並根據每間房的功能與隱密程度佈局,由外而內依序為結合餐廳與客廳的起居間、廚房、再到中間的小庭院,私密的衛浴與臥室則位於隱密的後方。

通透的玻璃打破內外邊界,無論身處哪個角落,都置身在日光與蒼翠的親密之中,像座被光影與繁茂枝葉包覆的透明迷宮;而這片藤蔓織起的綠牆,更完好維持了室內通風,並適度遮蔽了外界的視線,打造出一座開放而隨環境流動的住宅群落。

幾座通往屋頂的梯子架設於建築立面,攀爬而上、依樹席地而坐,彷彿從小山丘上眺望著前方的池塘,下方的玻璃屋則如同涼爽卻明亮的洞穴,賦予生活沉靜、愜意如山居的想像。

減去不必要的裝飾與功能,留下剛剛好的空間比例與日常所需,Labri House 讓生活成為一種簡單卻豐沛的回歸,自周遭樹群延伸,如同微氣候與迷你生態的容器,也是人與萬物共處的家。當科技與現代性不斷拓展城市邊界,這選擇退後半步、回到自然懷抱中的選擇,不僅是兩位年長者與 Nguyen Khai Architects & Associates 對未來的嚮往,也是一種與世界的溫柔對話——在喧囂中留一隅靜謐,在功能中尋找情感,在建築裡種下一座森林。

Article/ 鄭媛心.
Photography/ Hiroyuki Oki.
Images Courtesy of Nguyen Khai Architects & Associates.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巴勒莫的鄉村景色,無疑是義大利西西里島最令旅人流連忘返的魅力之一。在近波利齊傑內羅薩(Polizzi Generosa)與美麗的馬多涅山脈(Madonie Mountains)山麓下,蔥鬱的山景與麥田的金黃交織成迷人的大地色彩,共存著盎然生機與遺世荒野的氣息。駛進塵土飛揚的蜿蜒小徑,便會抵達「Susafa」的「馬賽里亞」(masseria,義大利南部的農莊建築),這佔地 500 頃的古老莊園,乘載 200 多年歷史的生活餘溫,陽光與微風來回見證著深根於這片大地的 Saeli-Rizzuto 家族故事——歲歲年年、日日月月,新與舊疊層出莊園的迷人風貌。

進入 Susafa 幾乎意味著遠離喧囂,讓感官只沉浸在大自然賦予的靜謐。Saeli-Rizzuto 家族第五代 Manfredi Rizzuto,多年來在世界各地遊牧浪跡,直到 2008 年返回西西里,著手將莊園改建成度假旅店。而旅店迷人之處,不僅僅是那精心修復、走過 200 多年歷史的石牆風采,Manfredi Rizzuto 揣懷著骨子裡的農民精神,以「Let’s sow the future」為理念,和姊姊 Sara Rizzuto 在莊園內的農場裡引入天然有機農耕法,推行著週遭的自然生態復育,將旅店名「Su-sa-fa’」隱含的信念——「守護永續未來是可以做到的」完好落實。

以綠意盎然的庭院與泳池為中心,遼闊的園內座落著從前遺留下的擠奶廳、穀倉、馬厩與釀酒廠,舊有的厚實石牆、木樑骨架與歲月流逝的痕跡,透露著農舍些許的粗獷個性。17 間大小不一的客房共計 6 種房型,皆以溫潤質樸的家飾配襯:當地工匠手工製作的家飾、低調柔軟的亞麻布料、洋溢西西里風情的赤陶瓷磚與古董老件……勾勒出田園生活簡樸卻不簡陋的居家風景。每間房內皆有採光充足的大窗,陽光靈動流淌於其中;刻意不設置電視,讓住客能充分沉浸窗外風光,共度每一分秒的愜意安然。

Superior Suite
Superior Double
Classic Suite

設有夾層臥室的「小型套房」(Junior Suite),原為莊園馬伕與釀酒師的舊居,與「高級雙人房」(Superior Double)坐擁著花園的蒼翠景致。以小牛棚改建的「經典套房」(Classic Suite),法式拱型門迎來專屬私人花園的懷舊氣息;寬敞明亮的「高級套房」(Superior Suite)融入現代設計語彙,俐落的線條與自然原始的空間質地形成鮮明對比。而原為母牛分娩的安產房被改建成「經典雙人房」(Classic Double),落地窗門一推開,便將自然鄉村風貌收藏至眼底;「豪華套房」(Deluxe Suite)則是旅店內最獨特的房型,保留下從前莊園軍器械庫的圓柱與拱形天花,寬敞的浴室甚至配有桑拿浴,讓旅人能緩緩療癒身心。

Junior Suite
Junior Suite
Junior Suite
Classic Double
Deluxe Suite
Deluxe Suite
Classic Double
Superior Double

餐與飲,也是 Susafa 不可錯過的體驗之一。農莊的老糧倉安置著餐廳,古老的釀酒廠則轉變為酒吧,在溫暖黃光的照映下,高聳的層層拱門與巨型壁爐更顯莊嚴與靜謐。

秉持著從「農田到餐桌」(farm to table)的飲食理念,餐廳菜單宛如一份當地的農作日曆,每日供應的料理食材,也多採摘自莊園內的果園與菜園——番茄、櫻桃、榛果、橄欖與古老的西西里馬約卡小麥(Majorca wheat),佐以自家藥草花園種植的百里香、墨角蘭、鼠尾草、迷迭香、龍蒿、洋甘菊、羅勒、歐芹、薄荷、野芝麻菜、蒔蘿與檸檬香蜂草,將地景上豐沛的蔬植生態,烹調為簡單、新鮮、純粹的西西里風味,讓料理香氣時不時便裊裊穿引於穹頂建築之中。

旅客們不僅能跟隨每日免費的花園與菜園導覽,深入探索莊園的有機農耕法,也能在午後漫步至小坡樹屋或角豆樹下野餐,或是參與 Susafa 引以為傲的烹飪工作坊,親手製作佛卡夏麵包、義大利麵,烘烤島上傳奇的甜點卡薩塔蛋糕(cassata cake),品嚐西西里傳統食譜中最知名的奶油甜餡煎餅卷(cannoli)。日落時分,在金黃麥田裡品酒,或仰躺夜幕下觀星,盡情浸潤在周遭自然環境的各種風情,讓身心得以真正富足與療癒。

致力於創造每一種與自然相關的體驗,Manfredi Rizzuto 努力復育著生物的多樣性,除了禁用化肥與農藥、手工清除雜草,為野生植物保留更多生長空間,更在附近的土地上重新造林逾 50 公頃的森林。旅店內也施行著無塑料、零浪費的可持續性管理,並設置太陽能光伏板生產熱水和電力,確保每個細節實踐能源的自給自足,打造出讓旅人與地方居民共榮的可持續旅行觀光模式。

以「慢」為此地生活的基調,日與夜都更顯遼闊無垠,Susafa 貼合著自然的起伏,讓每個造訪此處的靈魂,能重拾與大地同步的吐息。從對家鄉的守護出發,Manfredi Rizzuto 與這片土地的至深情感,讓此處成為無與倫比的生態避世之所,也將此地自 1870 年以來悠久的鄉村文化,向世界各地的旅人傳遞。

Susafa
Contrada Susafa, 90028 Polizzi Generosa PA, Italy
Tel: + (39) 091-7487477

Article/ Kenzie.
Images © Courtesy of Susafa & The Aficionados.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位於泰國清邁府正中央的湄林縣,緊鄰著坐擁湄沙瀑布的素帖山國家公園,繁花的繽紛葉影在碧水中搖搖曳曳,落進厭倦了大都會喧囂的眼底,簡直會泛起最夢幻動人的色澤。這空山幽谷的迷人氣韻,促使一個家庭動了落居鄉村的念頭,告別曼谷而毅然北遷,返回人口密度只有曼谷 3% 的山間,造一幢豁朗敞亮的家屋,讓生活的願景也跟著落地長出新鮮的根。

在屋主一家祖傳的百坪土地上,名為「Mae Rim House」的新居佇立於扶疏綠意中,設計團隊 WOS Architects 在極簡的骨架中暗藏一個個玄機:譬如那兩道襟翼般微微掀起,引人好奇的屋頂切口;又或是屋簷的山形輪廓憑空延伸出去,恰好貼齊二樓的樓板邊緣,巧妙地化解了頭重腳輕的比例問題。

建築分為南、北兩翼,以挑高的室內中庭為核心,空橋橫越其上,於是,一家人獨處和團聚的時光既能相忘於山水間,在獨立的小天地裡盡興,家庭步調也不至於久而久之就脫了節。朝兩側敞開的起居中庭與潺潺的湄沙溪唱和著,完美融合蒼翠綠意的設計促進通風對流,減少人工冷卻系統,整片區域僅需一台吊扇即可保持涼爽。

南翼地面層的臥室為年長父母而設,只要坐在房內就能眺望山巒;北翼一樓則為客房,同樣享有通透又不失隱私的迷人景觀。循著流暢動線步上二樓,客房上方的家庭多功能室臨窗置放古雅的木桌椅,描繪著家中書寫、工作、閱讀的理想時刻;思緒太飽滿時,抬頭看看天色流轉或回身下地,一整片開放式起居空間隨時都靜候身心自由舒展。

時與空、人與環境交融的精神,同樣體現在設計團隊著重的萬般平衡中。屋頂優雅地傾身將二樓主臥和起居區包攏起來,A 字型輪廓散發出閣樓特有的祕境氛圍,置身於其間卻毫不侷促,除了因建築本身格局大氣,WOS 團隊也特地抬升一小段屋頂,從三面引入自然光和氣流。而幾乎與周遭叢林樹冠高度齊平的二樓地面,讓主臥如同擁有觸手可及的樹梢陽台,淡淡的地板紋理差異將室內及陽台區分開,一層一層起伏直到銜接大自然,目光收攬的盡是無垠的綠,深邃的體感遂油然湧現。

在視線流暢地沿斜屋頂滾落原野之前,依然會忍不住為種種原因駐足片刻,先經過適合貓咪曬太陽打盹的寬敞廊道,轉個彎兜進主臥室溜達一會,輕輕躍到地面,環繞餐桌流動的笑意霎時穿過落地窗淹沒全身。在年均溫 23 度的世外桃源,陽台與露台迤邐如裙襬,催化出來的想像尺度既可以一望無際,隨風飛向山的彼岸;也不妨是斜陽流瀉而入,一整壺茶配上一本書,貓咪打盹的韻律隱約貼合風的氣息。

屋內配有恰到好處的現代化設備,並沿用許多屋主一家在曼谷使用的家電及傢俱,和過去旅居海外時的收藏品搭配起來,營造出獨一無二的生活風景。依循著屋主的偏好,照明皆避免採用直射天花板的燈具,間接光源經屋頂反射後,柔和的光暈在灰褐大地色系空間中擴散,當日光從四面八方穿透葉隙流瀉而入,滿室便遍布如浪光影。

居所作為盛裝生活的容器,任何設計都怕過猶不及,WOS 團隊僅藉順應自然的手法,讓 Mae Rim House 得以在流動不歇的歲月中,盡量貼合周遭地景,即使並未徹底回歸原始,卻也實現了與新舊記憶並存、物我亦和諧共處的方式。

Article/ Rachel S.
Photography/ Peerapat Wimolrungkarat.
Images Courtesy of WOS Architects.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一座城市裡的理想住家,會是什麼樣子?不求氣派壯麗的廳堂,也無需奢華與鋪張,一處能貼近自然、又包覆在家人溫暖愛意的居所,便足以成為安放身心的棲居之地。在隔著柔佛海峡(Johore Strait)便與馬來西亞相望的新加坡兀蘭區(Woodlands),座落著名為「Past Present Future」的住家,負責操刀翻修的設計團隊二本設計家(Urban Home Design),便以簡約卻不失溫潤的設計語彙,替五人兩貓的屋主一家,描繪出明亮清新的生活藍圖。

Past Present Future 雖位於公寓的底層,入門後迎來的廚房,卻瞬即將臨窗客廳的敞亮視野攬進眼底,小巧的中島與收納牆面連結成 L 形吧台,讓整體空間感更顯通透。宛如刷上深淺紋理的水泥地磚,暈染出一地充滿手感筆觸的色澤,視線所及皆是和煦的木紋質地,佐以大片留白的潔淨牆面,賦予視覺輕盈的呼吸感。

客廳後方的臥室牆體被拆除並重新佈局,規劃成凝聚一家人情感的餐廳。一座以屋主鋼鐵設計背景為靈感的木樑結構,巧妙劃分出客廳與餐廳,如同這個家的主心骨般,撐起瑣碎卻笑語不斷的日常。隨木樑上傾瀉的綠葉或蜿蜒攀爬的藤蔓植栽望去,也將視線引導至餐廳後方的巨大書牆,回應著屋主最初對住家設計的期許——讓孩子們能時時刻刻在生活中恣意享受閱讀。

而在這既可用餐、也可閱讀的餐桌邊,設計團隊臨窗設置了矮櫃,成為女主人繪畫的靜心角落,伴著懶躺曬暖陽的貓咪,和徜徉書海的孩子們一起沐浴在午後日光。

客廳的牆面上,一座懸浮樓梯通往小巧的閣樓,不僅作為工作區,也是孩子們另一處學習、閱讀的區域。延續整體起居間一貫的開敞,客廳的自然光得以悄悄滲透閣樓深處;臨高而坐的趣味視角,不僅替動線與空間增添豐富的層次感,也成為家中充滿戲劇性的有趣格局。

各處妝點的豐沛綠意,隨樓梯、吧台、牆面轉角的圓弧線條,一起調和著空間的輪廓,賦予更加柔和、平衡的空間表情;竹麻混紡的窗簾溫柔地濾入新加坡炙熱豔陽,搭配上黃麻地毯、米色布藝沙發、藤編休閒椅、實心蘇阿木(Suarwood)咖啡桌與 MUJI 橡木餐桌椅,各種堅韌、柔軟的質地交錯,揮灑著閒適且令人放鬆的溫馨氣息,也讓歸屬感隨明亮光線盈滿每個角落。

臥室延續著揉合白與木的自然底色,孩子們的睡房分為上下舖,並將樓梯下方設計為充足的收納空間;主臥的空間運用也簡約而俐落,房內中央設有掛衣桿的收納櫃,不僅增加更多儲物空間,也將後方的睡床巧妙隱蔽,確保更多私密性。一方下沉浴缸降低了衛浴的狹塞感,而整片落地鏡面則在視覺上延展出遼闊的空間感,成為衛浴設計的點睛巧思。

除了以材質與色彩靈活調度空間美感,設計團隊亦重視永續與生態健康,在 Past Present Future  中採用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膠合板,以及 Dulux Wash & Wear 環保漆,讓生活其中更加安全無虞。其他如裝設在臥室的可調節蜂巢簾、防紫外線窗簾或是 Tuya 智慧暖光照明系統等設計細節,更確保住家整體機能的完好舒適度。

簡單、細膩同時具可持續性,二本設計家以內斂卻深刻的筆觸,替屋主一家在步調匆急的城市裡,描繪出安心又溫柔的一隅——無論外在世界如何變化,都為其遮風擋雨,而流淌其中的恬靜生活,也讓心靈無限充盈。

Article/ Moumu.
Images Courtesy of Urban Home Design.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後現代主義興起以來,單調、固定的意義再也無法解釋或滿足當代心靈,當無窮思索跨越了時空以建築的形式落成,遮風蔽雨有時甚至成了最輕描淡寫的特質,能否在無形中濺起繞梁的機鋒,才是建築讓人著迷的關鍵。

好比位於泰國佛統府的「Baan Klai Wat」,如同一幢問句砌成的詩,不斷探究「存在的狀態」:這裡有房間嗎?內與外的界線在哪裡?牆為包圍空間而設,抑或將空間隔絕在外?置身其間,何者是感官優先理解的「體」,何者又是預設的背景「地」?生活的格局在哪裡止步,景觀又從何萌芽?關於這些疑問,負責操刀的建築事務所 Physicalist,在設計上刻意不下定論,首先便藉住宅命名引人一窺玄機。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Baan Klai Wat」意指「靠近寺廟的家」,屋主夫婦長期定居海外,而其父母固定在每週日早晨參拜一座佛寺,多年前屋主亦曾在這寺廟中短暫受戒為僧,這別具意義的緣分與信仰便在家族中傳承下來。因此,屋主希望在佛寺附近替父母打造一間舒適的家,便於他們能每日輕鬆散步往返,同時也作為屋主夫婦返鄉時的度假居所——一片自忙碌工作中抽離、獲得精神洗禮的慰藉之地。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建築團隊依循著屋主對日文「木漏れ日」(Komorebi,意指「自樹葉縫隙灑落的日光」)意境的嚮往,在種種互為表裡的性質間跳躍得輕盈,探索著建築和空間、身體和精神、具象和抽象之間的關係。畢竟,流動的季風,濕潤的熱帶氣息,或是隨風浮動的枝葉光影,這些難以捉摸的存在循環往復於生活與生命,反而遠比一座氣派宏偉的廳堂更不朽。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整體輪廓方正的 Baan Klai Wat,以露天花園為中心開展,門廊內一池水塘映照著樹影,客廳、餐廳與廚房連結而成的起居間,隔著繁茂花草與父母睡房相望,連接兩側的多功能空間則被用作冥想禪修區。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Living Area.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Parents’ Bedroom.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Meditation Room.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Photography/ Kukkong Thirathomrongkiat.

建築團隊靈活地從「留白」鋪展思路,打破傳統形式的建築結構,在最大限度內抹除牆面,每個空間或以落地玻璃門窗取代,或以開敞的廊道連結,僅留角落的四個量體;而這四處具「實體」部分的轉角,亦設有小巧的「口袋」庭院,也讓軒朗的空間更加融入周遭地形。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Living Area.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Meditation Room.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Meditation Room.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Meditation Room. Photography/ Kukkong Thirathomrongkiat.
Parents’ Bedroom. Photography/ Kukkong Thirathomrongkiat.
The bathroom in the parents’ bedroom. Photography/ Kukkong Thirathomrongkiat.

在搖搖曳曳的白紗簾間,午後的光與風乘著葉隙溜進書房,琢磨一會書頁上的詞句,又忍不住起身到花園閱讀枝葉的紋理。當目光隨腳步在「體」與「景」之間游移,感官便被賦予一種「身在花園,而非屋內」的微妙感受,宛如入住一座花園裡的庭軒或涼亭。

Living Area. Photography/ Kukkong Thirathomrongkiat.
Living Area. Photography/ Kukkong Thirathomrongkiat.
Photography/ Kukkong Thirathomrongkiat.
Photography/ Kukkong Thirathomrongkiat.
Photography/ Kukkong Thirathomrongkiat.
Photography/ Kukkong Thirathomrongkiat.
Photography/ Kukkong Thirathomrongkiat.
Photography/ Kukkong Thirathomrongkiat.

二樓東西兩翼各座落著主臥與客房,坐擁著一樓中央花園的蒼翠,落地窗外包覆著特製的波紋金屬板門——相較於一樓以廊道拿捏著開放與隱私的平衡,二樓的金屬板門與門框則留有精巧計算的縫隙,即使全數關上,光線依舊能照射入室,也能自由引入清透的氣流,讓室內隨時保有自然光與通風。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Master Room.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Master Room.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Master Room. Photography/ Kukkong Thirathomrongkiat.
Master Room. Photography/ Kukkong Thirathomrongkiat.
Master Room.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Master Room. Photography/ Kukkong Thirathomrongkiat.
Photography/ Kukkong Thirathomrongkiat.
Photography/ Kukkong Thirathomrongkiat.

「身在 Baan Klai Wat,總感覺自己好像化身成光流入室內,或拂過萬千葉片的陣陣清風。當建築消逝,殘存的印象盡是恬謐幽靜。」——Physicalist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無論是平面的調度,或四方延展的門戶,Baan Klai Wat 每一面的開闔取捨,都只為了與無限風光相依。環繞中央庭院而生的奇異布局,消弭掉建築固有的「景」、「居」劃分,形塑出「亦此亦彼」的獨特狀態。在此,人與大自然共創的豐富現象生滅不歇,空間彼此的關聯既構成建築,建築量體的「缺席」也成就「空無」,而生活的奧義就在其間輕柔流動,互為因果。

Article/ Rachel S.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 Kukkong Thirathomrongkiat.
Image Courtesy of Physicalist.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越南平陽省一處鄰近工業區的社區裡,一座低調卻蘊含深意的小型住宅,在綠意與光影交錯間靜靜矗立。這棟由 Tad.atelier 設計的「House in Binh Duong」(平陽之屋),沒有繁華的裝飾或鋪張的線條,僅依循著屋主嚮往的蔬食主義、冥想修行的生活步調,以簡約純粹的建築語言,訴說著與環境共生的哲學。

擅長運用當地建材與自然元素,探索人與環境共生關係的 Tad.atelier,其作品往往巧妙融入開放、通透的結構,讓光影與自然景致得以自由穿梭於建築之中,呈現出極簡而富有靈性的空間感。而「平陽之屋」也延續著其一貫的設計風格,試圖打造出一個回歸簡樸、與自然共生的理想之家。

住宅構思緣起一個簡單卻充滿詩意的願景——創造出能回應當地氣候、融入自然環境,並實現部分自給自足的田園棲居地。建築前後方各闢出一片庭院,木瓜、楊桃、金桔等果樹圍繞住宅周圍,水芥菜、越南椒、羅望子與檸檬香蜂草姿態錯落,和攀爬在牆面上的絲瓜、冬瓜、蝶豆花,共同交織成一片豐沛的食用花園。四季流轉間,屋主一家得以親手摘採土地的饋贈,在晨曦與微風中,展開日常生活的儀式感。

住宅內部以內外交錯的格局,鋪陳一場與自然的親密對話。客廳連結著餐廳與廚房,視線穿過大面積玻璃窗,映入眼簾的是綠意盎然的庭院與遠方的天空;由熟悉地域肌理的在地工匠親手打造的混凝土磚牆,樸實的質地襯托著花草的生命力,與溫潤的木質家具構築成一幅和諧自適的居家風景,彷彿從這片土地上自然生長而出。

陽台、庭院、長廊彼此錯落串聯,以恰如其分、去繁就簡為設計核心,最大限度減少對原有環境的影響,打造出既通透又依然保有私密的空間感。這樣的結構讓建築能順應氣候變化,日光與空氣得以於室內恣意流動,成為調節溫度的天然空調,減少人工冷暖設備的使用。這些花草繁茂的動線過渡區域,在空間裡傳遞著歲月時節的細微變化——迴廊上斜灑的晨曦,輕拂庭院的午後微風,蟲鳴與星光作伴的仲夏夜曲——生活其中,感知著時間和四季流動,調度出一種慢節奏日常,也在心境上闢出一隅城市步調難得的喘息之地。

兩間臥室之間設有一座樓梯,屋頂開設局部天窗,成為一處明亮的中庭採光井,讓樓梯下方生長的植栽也能被日光溫暖。睡房則延續著簡約的設計與家具,各自鄰著前院與後院,一扇獨立的推拉門,便能捎入花園鳥鳴與日光,作為喚醒一天的開始。

宛如一場對生活方式的探尋,「平陽之屋」以低調的姿態勾勒出關於永續生活的實驗。在這裡,光落屋簷,風穿長廊,樹影輕輕擺盪,人與建築、建築與自然彼此交織,共同低語著平凡、簡單卻深刻的寧靜日常。

Article/ Cinny.
Images Courtesy of Tad.atelier.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昔日馬雅文明的海岸據點墨西哥圖盧姆(Tulum),如今仍保有與大自然緊密交織的靈魂。這片位於猶加敦半島東岸的土地,地勢低平而遼闊,石灰岩層下蜿蜒交錯著地下河脈與透亮如鏡的天然井泉水(cenote),熱帶叢林盤根錯節地蔓延至碧海銀沙,構築出獨特的地景風貌。

由設計團隊 Jaque Studio 設計的 Casa Tropical 旅店,便誕生於這得天獨厚的地貌之中——不違和、不侵占,以周遭無垠的蔥鬱樹海為主角,展開一場與大自然的寧靜對話。

僅一層樓的建築低伏於地貌之上,Casa Tropical 以單層的「L」形結構向中央的泉水開展,旅店選地原有的 77% 原生樹木與植皆被完整保留,使建築體彷彿自森林泥地生長而出。朝北開放的起居空間,光線與空氣在其中自由流動,張開雙臂般擁抱著叢林景色與日夜光影,也讓空間如潺潺水流般延展,與周圍的原生植被交織出一幅富饒的畫面。

墨西哥的建築傳統素來強調戶外與室內的交融,Casa Tropical 亦不例外。寬闊的露台與開放式格局,連起一條景致明媚的動線,廊道不只是內外空間的過渡區,更如傳統莊園(hacienda)般兼具生活場域的功能。挑高的天花板讓空間更顯通透,藉由自然通風達到降溫效果,讓屋內常年保持涼爽宜人,無論身處何處,都能感受輕拂而過的微風、和煦的暖陽溫度以及變幻舞動的光影。

與環境的和諧契合,亦展現在設計團隊選用的建材,當地的石灰石與植物性混凝土(chukum)賦予外牆如日曬後的溫潤質地,而木材則是貫穿整體設計的靈魂;從旅店建築結構、家具再到樑柱與天花板,大量木質色澤奠定空間沈穩、放鬆的氣息。

Jaque Studio 深信,木材不僅輕盈、低碳、可再生,還能在炎熱氣候中保持適宜的溫度,佐以妝點於室內各處的綠意植栽、竹編家具,讓人為的設計佈局與環境彼此交融,彷彿以同樣的節奏與這片熱帶叢林呼吸吐息。

四間臥室集中座落在「L」的短邊處,延續著廚房、客廳、餐廳等起居間的柔和調性。岩石的冷灰、深淺交替的木紋、溫暖的米白色調,在房裡交織出恬淡自適的氣息,讓紛雜的心緒不自覺沉靜。

每間房後方亦各自設有獨立的露天浴室,敞開的天花讓露台成為明亮的天井小院,與房前的玻璃窗面形成自然對流,在捎進室外綠意與微風的同時,又確保了絕對的隱私,形成一種內外交錯的感官體驗,讓沐浴時光也能享受日曬暖意或月色星空。

「L」形包覆的庭院中央地勢逐漸向下,一方長型泳池替視覺注入一抹清涼,伴隨著庭院各角落的樹屋、涼亭與茶室,無論身處哪間房,視線皆能迎向遠處幾無遮擋的綠意與水景——在那彷彿無邊界綿延伸展的蒼翠與蔚藍,邀請旅人在叢林與水色的懷抱中悠然度日,享受身心的釋放與療癒。

對自然的親密與珍視,除了以內斂卻深具美感的設計,襯托周遭盎然生機的地景,也落實在旅店友善環境的綠能規劃。旅店設置了太陽能板與電池發電系統,並利用濕地系統處理污水,將此區的泉水過濾、軟化後再利用,讓水源得到良性循環,進而達到 100% 的自給自足。

不喧嘩也不張揚,捨去過度的裝飾與奢華,Casa Tropical 以最簡單的形式,重拾最純粹的生活之美。在泳池中沉浸於叢林的綠意,在樹屋上感受微風拂過樹梢,在涼亭與親友共享日落餘暉,感受每道光影、每片樹葉與每縷微風,並在其中體驗真正的寧靜與自由。

Casa Tropical
Calle 63 Sur – Region 8 Tulum, Mexico

Article/ Meg L.
Photography/ César Belio.
Images Courtesy of Jaque Studio.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炎熱而潮濕的氣候是熱帶地區得天獨厚的條件,卻也是建築上的艱鉅挑戰,如何保持與熾亮艷陽的親近關係,但又不因過度曝曬而降低空間的舒適感,便需藉由設計精心拿捏其中的平衡。座落於曼谷的 PN House,原是一座擁有 20 年歷史的雙層住宅,設計團隊 Design in Motion 受屋主之託,將這棟佔地近 420 平方公尺、容納 2 人 與 5 隻毛孩的老屋,改造為一處靈動而富有生機的居所,讓人與自然、寵物與空間和諧共生。

Design in Motion 從建築結構與材質著手,以雪松木瓦屋頂覆蓋於住宅,讓其如展翼般為整個家園提供庇蔭;屋主喜愛的緬甸柚木則被大量運用在建築結構,佐以溫暖的大地色系塗層牆面,柔和的泥灰色調襯托木材的細膩紋理,和熱帶地區獨有的明亮氛圍完美契合,也為 PN House 添上一股沉穩而溫潤的氣息。過去佔據入口空間的四個車位被移至建築右側,拉開建築本體和外在街道的距離,也換來更為開闊的前庭與迎賓空間,展現更豐富的層次感。

住宅內部打破過去封閉的格局,一樓舊有的實牆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條一公尺寬的木質廊道,以座落於中央的庭院為中心,優雅蜿蜒出通往書房、餐廳與起居空間的動線。考量兩位屋主皆熱愛烹飪與手沖咖啡,開放式廚房被安置於住家的核心位置,讓每日的料理時光都能環繞著蔥鬱的庭院景致展開。

錯落的樹叢與水生植物依著一池魚塘蔓蔓生長,在庭院自成一格迷你的生態地景,玻璃落地滑門讓每個空間彼此獨立,而半開放的格局則確保了整體的通風與遮陽,無論是緊鄰前庭的書房或後側的客廳,陽光與綠意都能輕易流動於其中。當微風輕拂過水面與葉縫,整座住家便多了一抹靜謐涼意,一樓因此成了視線、空氣與光影的匯聚點,更是毛小孩們恣意穿梭的遊樂場。

為了在開放性中兼具起居的安全感,設計團隊在客廳旁規劃出一道通往二樓家庭娛樂室與客房的新樓梯,玄關旁的舊樓梯則改為直通主臥露台,藉由新舊樓梯的設置,闢出公共與私密的兩條動線。

直通主臥露台的舊樓梯
通往二樓家庭娛樂室與客房的新樓梯

家庭娛樂室

二樓同樣以大片玻璃窗面迎來庭院天井的日光,家庭娛樂室和主臥則以小型木框窗戶維持私密感,尤其主臥的半戶外露台,篩落光影紋路的斜傾屋簷與天窗,讓空間如同一間洋溢著熱帶氣息的小溫室,為私密的起居提供了與自然連接的場域,讓主臥不僅坐擁著中央庭院的豐沛綠意,也能俯瞰前庭、享受街道的遼闊視野。

主臥
主臥
主臥露台
主臥露台
主臥露台

藉由 Design in Motion 的巧妙設計,PN House 轉變為一處生機盎然的住家,老屋的新篇章就此續寫,自然的豐沛與生命力也悄無聲息地融入日常。

Article/ 鄭媛心.
Photography/ Soopakorn Srisakul.
Image Courtesy of Design in Motion.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脫離穴居後,人類又漸漸想起數百萬年的生活,縱使不至於幕天席地,許多為旅人濃縮豐富體驗的所在仍紛紛鬆動界線,不但借景也就地取材,把宿泊的時光吹成一枚流彩泡泡,每寸感官都記得裡頭的氣息和濕度。一間旅宿能觸動感官與心境,往往源於汲取天然素材的澄澈、燦亮、剛毅,甚至是不修邊幅的原始氣息,佐以限時限地的氣候與風貌,並拿捏得宜。而那般屋宇敞亮,每一處細節卻極力在精緻的維度中琢磨、引人微觀的場所感,正是瓦哈卡 Ennea Hotel 最切身的魅力。

在距墨西哥瓦哈卡著名的錫卡特拉海灘僅兩個街區之外,Ennea Hotel 的地勢略高於太平洋海平面,加上自然保護區近在咫尺,靜謐的濕氣令身心一鬆,軟軟地沉入南美洲特有的植被綠意中;另一側如裙擺般從旅店腳邊鋪展開來的太平洋色澤變化,也令人忍不住花一整個午後凝望。這座來自建築事務所 Jaque Studio 打造的飯店,將墨西哥灣沿岸的設計靈魂,隨海風捎至太平洋海濱,創造出令旅人難忘的物我連結。

蓊鬱生機簇擁著構成飯店的三棟建築,踩踏自地面鋪展至牆面的石板蜿蜒而進,挑高兩層的接待區迎來粗獷的巨石櫃檯,坦露混凝土結構的橋樑和樓梯盤旋而上,一步步領著旅客從街上的喧囂,緩緩過渡到非日常的靜謐。繁茂如一座迷你野生叢林的庭院,開放式的錯落廊道安置著數個起居廳,讓每個角落目光拾起的景致,都成了花明柳暗的亮點;沿途自由流轉的空氣,彷彿在耳邊呢喃:設計的目的未必是無中生有,循地理脈絡與周遭好好共處,也不失為一種思路。

第二棟建物宏偉而視野遼闊,將餐廳順著地勢墊高後,下方正好留給行政作業區藏身;茅草斜頂下,餐廳裡混凝土柱支撐著木質衍樑,搭配精心挑選的海藍磚吧台,光是線條交織出的風光便蘊含無盡意趣——一場視覺與味覺的饗宴隨海風緩緩展開。

另一側第三棟建築,一座大型螺旋狀混凝土樓梯,巧妙連接起下方的交誼起居間與上方客房;兩間一高一矮的獨立套房,小巧嵌入底層化為天然庇蔭和降溫系統的花園綠蔭,若隱若現間,掩映著彼端的泳池水光。

構築旅店骨架與細節的天然建材,則巧妙在視覺美感中延伸出充滿質地與肌理的觸感。好比餐廳裡作為茶几的沈穩石塊;好比手工編織的燈具與自然光交相輝映,染上充滿在地質感的光影;又或是安置在深淺斑駁的綠磚牆與木鑲板之間、自有一股深沉魄力的在地石材浴缸……紮實對通透、原始襯雕琢,冷硬與柔暖的對比隨處可見,讓整體鮮明的現代化設計思維,依舊保有樸而不舊的空間氣質。或許,對物質的性格毫不挑剔,亦是大自然格外動人的原因。

正因為一磚一瓦皆與土地密不可分,Ennea Hotel 悠然長出有機的韻律,任憑堂皇錦帳也複製不來的邏輯,彷彿將寧靜的庇護所一間間隱身於樹冠之中,點綴綿延,在不斷發展的沿海城市闢出一片綠洲,而那不僅是地理層次的修辭,也滲透了心靈。

Ennea Hotel
Calle Guanajuato SN, La punta Zicatela, 70934 Brisas de Zicatela, Oax., Mêxico
T: +52-954-163-8071

Article/ Rachel S.
Photography/ César Belio.
Images Courtesy of Jaque Studio.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法國阿爾卑斯山白雪皚皚的群峰間,一座木屋如同膜拜雪山的虔誠朝聖者,沉靜、祥和地矗立其中。這座由設計團隊 A Work of Substance 打造的「Chalet Nê」,結合當地傳統建築、東方哲思的靈性與美感,和周遭的自然地景和諧共生。「Nê」在當地的薩瓦方言中意為「雪」和「巢穴」,正如其名,Chalet Nê 如一片潔白雪花安嵌在山林間,如同一道靈魂之門,為居住者開啟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Chalet Nê 的設計承襲傳統阿爾卑斯山居的建築特色,以石砌底層、松木板覆蓋頂部,加上鋪有落葉松木瓦的傾斜屋頂,簡樸外在的掩映下,室內的靈感則借鑒了藏傳佛教,利用回收木材、精細的手工細節和充滿韻味的古董擺設,展現了東亞文化的藝術性和精神性——似是懸浮在阿爾卑斯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映射出一個極富文化層次的內在世界。

室內空間以雙層挑高的客廳為核心,山形屋頂輪廓呼應起伏的山稜線,清晨曙光從窗戶灑落,在室內映照出白皚雪色,與石灰牆面交織出細膩的紋理與陰影。壁爐上方懸掛著攝影師 Shouya Grigg 以木炭與微噴印刷(Giclée print)在和紙上創作的霧靄山水作品,朦朧的畫面如同遠山的低語,替起居間注入靜謐、深遠的氛圍。布面沙發、手工編織地毯與棉麻靠墊,無一不散發著溫暖的質感,呼應著三面窗外壯麗的皚皚山景;一個來自中國湖南的漢代深灰陶罐,圓潤的線條與色澤,在光影間展現出歲月沉澱後的深邃。

廚房與餐廳連接著客廳,三個公共區域自成一片開放的格局,將空間開闊性拓展到極致,也讓各個空間的流動如山中溪水般流暢自如。廚房區大量的古老松木穿插著石材,悠然道出時間刻鑿的足跡,也溫潤了室外的冷冽景色;質樸的茶具、食器與盆景妝點於餐桌與檯面,佐以由設計團隊打造、模擬月亮週期的「La Lune」黃銅壁燈,其如月光般柔和的燈光,替空間增添了些許靈性,瀰漫著優雅的侘寂氣息。

無論置身哪間房,Chalet Nê 處處都隱藏著一段段關於古老文化的故事。沿著樓梯而上,二樓的雕刻欄杆是對不丹杜克耶爾宗寺(Drukgyel Dzong)的致意;牆面上,一幅描繪櫻花園景色的 17 世紀巨幅日本屏風,替廊道增添華麗的調性,呼應著樓梯旁的西藏行李箱,紋理間隱約可見古老工匠的手藝,令人遙想起西藏寺院的修行氛圍,像是對精神世界的一次深沉致敬。

設有衣帽間、衛浴和桑拿室的主臥,亦以各種古董擺設與藝術品妝點,日本藝術家長谷川幾与(Kiyo Hasegawa)的抽象畫作、古董手工和服懸掛於牆面,穿插著散落於四處的中國婚禮籃、木桌、食籃、酒壺與紅漆皮鴉片枕等老件,以悄然無痕的方式,替空間注入古色古香的東方色彩。床頭上方一幅日本屏風,以金箔勾勒出自然景緻,讓人恍若置身東方山水畫,與窗外的阿爾卑斯山景色形成對話。從中國、西藏到日本……每一件藏品彷彿在各角落吟吟低語,它們不僅僅是裝飾,也是屋主一家自身文化與記憶的具象化,如吟遊詩人般述說著遙遠的故事。

在藏傳佛教文化中,雪山反射的光芒被視為智慧與啟迪的象徵,指引修行者走向開悟之路;而在 Chalet Nê 裡,光線的引入也同樣重要。另一間睡房中,除了同樣擺放著矮桌、編織籃等古董家具,一扇天窗篩落著溫柔流淌的日光,伴隨青銅香爐的裊裊煙香與窗外雪景,耳邊似乎響起藏族詩人密勒日巴的詩句:「白雪皚皚的山巔是我的庇護;清風吹拂的高崗是我的坐席;無盡的星空是我的明燈,我心無懼,天地為家。」恍惚間,仿若走進牆上 Shouya Grigg 描摹的霧靄雪山——空間裡迴盪的盡是對山群的崇敬。

下層的室內游泳池是能盡情享受冬日午後的秘密空間,水面仿若一面靜靜流轉的鏡,映照著窗外雪色與天幕的交融,幽微、沉靜的氣息隨水氣瀰漫於空氣,靜謐的氛圍適合靜心、冥想與放鬆。

如同一場以設計與藝術譜寫的感官盛宴,Chalet Nê 不僅是一個度假居所,也是一處生活與靈性的庇護所。A Work of Substance 將阿爾卑斯山的自然之美,與東方內斂悠遠的美學相結合,為居住者帶來一場穿越文化與時空的旅程;每處轉角、每片光影與每件收藏,凝結成獨一無二的生活美,彷彿低聲傾訴這座山居故事。而這些故事,最終都匯聚成一首關於光陰流轉的詩篇,靜靜迴盪在群山之間。

Article/ Meg L.
Photography/ Harold de Puymorin.
Image Courtesy of A Work of Substance.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