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十字路口的這棟 Tiam House,承繼著東南亞風俗建築下舖上居的「店屋」(或可稱「街屋」)形式,建築團隊打造出一棟純白住宅複合商店建築。因原有建築不僅破舊不已,面積也非常窄小,加上必須容納七口之家,所以團隊如何利用垂直空間是此案一大挑戰。Tiam House 外牆以玻璃和垂直的白色百葉形態呈現,讓「牆」的概念減弱,將室內的空間感優化至最大。垂直百葉形式外觀除了賦予整棟建築幾何韻律感外,在越南熱帶氣候和都市高溫的條件下,保有百葉窗降低熱輻射,調節並保持室內光線的兩大優勢。
峇里島西岸的小村落 Pekutatan,距著名的衝浪點 Medewi Surf Point 僅一步之遙,德國飯店品牌 LINDENBERG 似是無獨有偶地,以相似於 21 世紀最偉大衝浪者之一 Shaun Tomson 的生命哲學,在層層堆疊的繁茂叢林與浪花起落中,於靜謐之處築起 LOST LINDENBERG,創造出迷失與專注並存的一隅。
Photography by Pempki Drone.
路邊三兩林立的街頭小吃攤,棕櫚樹成群的熱帶地貌,拍打在黑色火山熔岩沙灘的海浪,伴隨著耳邊不停歇的摩托車喇叭聲,交織成西海岸線獨特又充滿生命力的在地風光。穿過路上的喧嘩熱鬧、進入旅客稀少的 Pekutatan 小村,沿著一條安靜道路走至盡頭,閃爍的霓虹燈突兀地出現於眼前,像是海市蜃樓幻影般不合時宜。這由德國藝術家 Tobias Rehberger 打造的門面裝置,是留給旅人最後的城市喧囂,穿過小巧的門後便自此與身後世界儀式性地告別,進入 LOST LINDENBERG 寧靜蔥鬱的天堂。
Photography/ Neven Allgeier.
由建築師 Alexis Dornier 與在地設計團隊 Studio Jencquel 規劃打造,LOST LINDENBERG 戲劇性地描繪出下窄上寬的建築輪廓;一座座小塔樓緊密錯落,遠看似是懸浮於叢林樹梢的小聚落。「我們以遠離地面的走道和空間構想,讓塔樓置身在巨大的椰子樹間。塔樓由一條被稱為『高線』的通道相連,像是一條通往大海的人行道。」考量地勢與周圍樹木高低,將起居空間架高至最適當的位置,平視樹木、遠望海洋,無論在屋內或屋外皆如同身處失落叢林般讓人失去方向,卻因此更能置身於每個當下,在片刻的海浪聲與綠意中遺忘時光的存在。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室內空間與景觀的設計皆選用在地且永續的建材,打造出傳統房屋風格。以木頭與大理石色為主調,Studio Jencquel 團隊親自設計幾乎所有傢俱與擺飾,亞麻織物、燒柚木、河石、熔岩石等天然材質,體現峇里島的民俗風情,描繪出質樸、乾淨、療癒的質地,呼應著周遭圍繞 LOST LINDENBERG 的寺廟,延續建築本身獨一無二的禪意,感受當地居民簡單卻平靜的生活。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Photography/ Robert Rieger.
當人回歸平靜,便能與彼此產生最真摯的交流。貫穿四棟主建築的空中廊道,將每間客房與公共空間串連,期待不同的旅人在此相遇、對話;沿著樓梯回到地面的熱帶森林,在小徑間穿梭於菩提樹、香蕉樹、猴麵包樹、吊蘭等風物多樣植被,發掘隱藏於其中滿佈青苔的岩石噴泉窪地、供冥想用的長凳,一座可聆聽、閱讀作家 Artur Becker 詩作的小花園,兩座熔岩寺廟或巨大的河石,最終抵達一望無際的印度洋。
從位於二樓的門口進入,玄關的設計因應小格局而相對單純,直接連結至客廳起居空間與廚房;整片 Benjamin Moore 的龍舌蘭青檸綠(tequila lime)牆面,為這明亮又充滿生命力的住家定調,也成為房子內外遍布屋主熱愛的綠植們,最得宜的映襯底色。刻意縮小、調整高度的入口以及面向街道的陽台,讓房子與街道間產生一個最適恰的距離感;設計團隊特意限制窗口大小,不採用全牆面的落地窗,讓陽台前的楓樹及其兩側牆面完好保留室內的隱密性。由綠意與光線連結內外,讓整體空間感放至最大,更在密集的住宅區中,畫出一隅讓人得以呼吸、享受篩落日光的「城市陽台」。
Villa Petricor 共計一間附設大露台的書房與三間睡房,每間睡房都有獨立的衛浴與小庭院,而其中尤以二樓睡房的設計最別出心裁。設計團隊規劃如長型拱廊般的格局,並於前後兩側開闢弧形大窗,其中一側更設有小露台,讓這間睡房宛如一座光影隧道;隨著一天日出至日落的照射變化,感受時光悄無聲息的流逝。
運用當地建材和當地工匠合作、量身打造的家具與擺設,置於各個空間的水磨石地板上,原木色與礦物色彩調和成一屋溫柔的大地色系;四個依日照光線角度規劃的天窗,讓陽光流入各個角落,伴隨浮動的光影與樹蔭,照射岀建築沈穩的輪廓。主調一致的色澤與幾何線條,所到之處皆能感受到自然與自己同在,讓鉛華洗盡的平靜感自視覺無縫綿延至其他感官與心境,成為 Villa Petricor 最迷人的魅力。
提到地中海小島的建築,你會想到什麼呢?是無限蔚藍的天空,還是無暇的白色牆垣?座落在地中海西部,屬於西班牙的 Ibiza 島,除了是著名的度假天堂,也保留了許多具有神秘色彩的文明遺跡。在 Ibiza 島北部佈滿崎嶇的山地上,有一座宛若雙生的白色小屋——「The Ibiza Campo House」,格外引人注目。事實上,它原本是一座屋齡 200 年的馬廄,在 Standard Studio 的巧手改造後,兩座相鄰而立的矮房成為可愛的雙生建築。
地中海的建築之所以多數以白色為基調,一大原因是避免屋子過度吸熱升溫;而時至今日,這樣簡約的設計風格已漸漸成為地中海的象徵。除此之外,居住於地中海島嶼的居民,幾乎都期待能與大自然共生、不需依賴外界供給的「自給自足」生活型態。白色雙生小屋的屋主也不例外,小屋主人 Jurjen van Hulzen 是建築師,同時也是負責此改建設計的 Standard Studio 創辦人之一;設計團隊留下馬廄矮房原先的特質,保留些許傳統農村的樸實感,並加入大自然的建築元素,將小屋作為身兼招待好友、自用的招待所。
三合院的曬場前庭裡,曝曬著熱鬧喧騰的歲月故事;爺爺奶奶當年羞澀地在門前約會,輔上初中就離家、卻哭著回來的父親,如今陪著兒女在「埕」裡追逐著「家」的記憶……為大家族而興起的建築,本該混著不同世代的故事和新生命延續下去。不同於其他再造老宅濃厚的懷舊氛圍,對「大厝護龍(HAO Living Lab)」建築的第一印象,是帶著青澀感的藍綠,老屋韻味外亦留存著青春氣息。下過雨的傍晚,想像著歲月於此堆疊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