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希臘神話裡,地中海西岸即是世界的盡頭,在那裡太陽會沒入山脈,塵世的喧嘩會化為寂靜,僅有泰坦神阿特拉斯一人在那孤寂的山頂,用雙手支撐著天頂。然而希臘眾神沒想到的是,那被祂們視為了無生機的大地終點,會在數萬年之後匯聚人類的歷史潮流,幻化成令人萌生源源不絕探索之情的國度——摩洛哥。

混合歐洲、非洲及中東文化的衝突感與神秘感,摩洛哥成為吸引世界各地旅人相繼前往的勝地,舒適奢華的旅宿也因此不斷誕生,尤其在四大皇城之一的馬拉喀什(Marrakesh)中,許多改建老舊建築、裝設著頂級休閒設備的渡假旅居,更如雨後春筍般林立。而原為攝影師的 Cyrielle Rigot 和藝術總監的 Julien Tang,卻看見了當地原始生活的樸質,對摩洛哥多元文化與藝術深深著迷的兩人,在多次造訪這座尋紅褐之城後,決定於 2015 年在此展開人生新篇章。

Cyrielle 和 Julien 一家。

穿越摩托車呼嘯而過的匆忙街道,漫步於街邊店家、飽覽琳瑯滿目的手工藝品,濃郁的香料氣息在腦海中烙下鮮明的色彩,耳邊迴盪著街景與市集的日常喧鬧。一番彎彎繞繞,走進 Cyrielle 和 Julien 以「反現代」生活哲學打造的「Riad Jardin Secret」——如其名,這是幢沒有指引便到不了的宅邸,似是流傳於藝文愛好者與知音間的秘密,彷彿置身一處綠洲的寧靜,讓一路繁忙的街景恍如遙遠的記憶。

這座古老的建築與附近的清真寺為同一時期建造,歷史可追溯回 16 世紀末,傳統的摩爾式建築風格經歲月沈澱、淘洗,散發出懷舊的情懷。隨建築遺留下的還有一則傳說:此處原為一位有錢人為他的愛人所打造,他建造了兩座幾乎一模一樣的建築,用美麗的花園展現他情意。

秉持著打造出「旅行者尋找靈感的天堂」,成長於古董商世家的 Cyrielle,以敏銳的眼光在當地市集挑選古董及手工織品。兩人捨棄時尚、華麗的摩登傢俱,更偏好以代代相傳的傳統技藝製成的老物;繁複的馬賽克磁磚、雕花裝飾於牆面和各角落綻放,在傳統拋光石膏(tadelakt)的映襯下,時空凝結著每件工藝品誕生的年代與故事,「我們彷彿變成歷史學家,保存著宅邸的風華。」

Suite & Studio. Photography/ Carley Page.

共計五間客房和兩間套房皆環繞著中央花園,保有各自的隱私卻又能欣賞到蔥鬱的綠意景緻;厚實的赤土牆在夏季能抵禦炎熱,茂密的香蕉樹樹影隨風在波斯庭院中搖曳,捎來與世隔絕的寧靜與涼意,有時還能與在花園漫步的小鸚鵡和烏龜相遇,或是看見正在慵懶曬暖陽的小貓與狗兒。

Pink Roof Top.
Pink Roof Top.

睡房內,壁爐、吊燈和手工編織掛毯增添溫度與手感,每個空間皆是 Cyrielle 和 Julien 精心規劃的美學細節;特別的是,房內刻意捨棄空調與電視,鼓勵旅人將目光望向周遭迷人的景緻,開啟被現代生活桎梏已久的感官,拾起一本好書、樂器或畫筆,讓心緒沈澱或盡情抒發。

Studio. Photography/ Carley Page.
Studio. Photography/ Carley Page.

Junior Suite. Photography/ Carley Page.

Beldi Room. Photography/ Carley Page.

Suite. Photography/ Carley Page.

而對 Cyrielle 和 Julien 來說,Riad Jardin Secret 也不僅僅是一間旅店,它更是孕育藝術與創作的搖籃。兩人發起了藝術家駐地計劃,歡迎各領域創作人造訪、常駐,提供設有工作室與冥想空間的套房,更安排創作人與當地工匠彼此交流的活動,期待世界各地的創作靈魂,能夠在馬拉喀什找到原始的靈感與創作力。

Riad Jardin Secret 不僅僅是旅店,也發起藝術家駐地計劃,邀請各領域創作人在此創作。圖為藝術家 Ines Longeviale。
藝術家 Marin Montagut。

藝術家 Maia Bunge 與藝術家 Victor Cadene。

宛如喧鬧城市中的一隅秘境,Riad Jardin Secret 的日常讓旅人將感官的焦距拉近,如萬花筒般絢爛、卻也純粹樸實。臥躺在赭色圖騰抱枕或坐在半露天的屋頂霧台上,享用有機食材烹調成的新鮮料理,或啜飲一杯摩洛哥薄荷茶,凝視廊道與花園中起伏跳動的光影——那被太陽曬至褪色般的色調,與泥地、斑斕的花草交織出平靜又充滿生命力的景緻,彷彿回到最自然卻也豐沛的生活場景。守護在遠方的阿特拉斯山則像在告訴人們:「還有我在支撐著世界,就安心地為生活創作吧!」

Riad Jardin Secret
43-46 Arset Aouzal, Marrakech 40000, Morocco
T: +212-667-349764

Article/ 鄭媛心.
Images Courtesy of Riad Jardin Secret.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對你而言,房屋代表什麼?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Le Corbusier)早在 20 世紀初期便主張「房屋是居住的機器」(A house is a machine for living in)。他有感於一戰後家中屋頂花草開始自由生長,一個美麗的小花園就此誕生,這使他質疑斜屋頂的功用,進而提倡發揮平屋頂的特性,在〈建築五點〉(Five Points of Architecture)中提出用平坦屋頂打造屋頂花園,以保護房子混凝土結構並創造更多空間,致力於讓居住在擁擠都市的人們有更好的生活環境。

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以柯比意的理念延伸,澳洲建築團隊 CplusC Architects + Builders 考量當代環境變化與趨勢,在雪梨一處寧靜的住宅區中,打造一棟帶有縝密設計思想、又巧妙與社區和諧共生的建築——「Welcome to the Jungle House」。這座運用大量回收材料所建造的獨特住宅,直白的命名令人會心一笑,現為建築團隊總監 Clinton Cole 與其家人的居所;設計核心全圍繞著永續、循環、共生與自給自足,不僅設置儲能與回收系統,更規劃出屋頂菜園和魚菜共生系統,揉合成一座街景、自然、花園、食物與能源皆共存共榮的住家。

Photography/ Michael Lassman.

Photography/ Michael Lassman.

 ”「氣候變遷的情況必須被扭轉,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都必須實現永續發展。柯比意有句名言:『房屋是居住的機器』。而如果我們要在未來 100 年生存,房屋就必須是『維持生命的機器』。」——CplusC Architects + Builders “

Photography/ Michael Lassman.
Photography/ Michael Lassman.

建築前身原是一棟位於街角、年久失修的兩層樓建築,坐落於市中心的遺產保護區內,在看似寬廣的 90 平方公尺面積上,卻因建地為三角形而更顯挑戰。為了讓歷史街景得到妥善保護,設計團隊先將老化不穩的部分打掉、加強整體結構,再重現建築原本抹上水泥的灰磚牆面;原本的窗洞鑲上鏽化的框架,新窗洞則鑲上帶有光澤的白色鋼框,在維持不變的基底下,大幅增加外觀的層次與線條感。

Photography/ Michael Lassman.

建築後方擴建的新空間,外牆鋪上一整面的太陽能板,與原始的建築立面形成鮮明對比,在日照時間能充分獲取足夠陽光,達到有效發電、儲能的作用。底部最畸零的尖角處則作為車庫的出入口,並在緊鄰人行道的立面上安裝淺綠柵欄、種植小型果藤,供社區裡的鄰居自由採摘。

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踏入室內,一樓由回收木材打造的螺旋樓梯流暢連結三層樓空間,讓有限的活動範圍獲得最大程度利用,加上每層樓牆面的窗戶,宛如一座採光井。寬敞的玄關安置了一張工作桌,桌旁的木門拉開則是一間可改為客房的小起居室,一扇超大型的木窗是空間亮點,窗戶上另開兩扇小窗,既可保護隱私又能維持室內通風。底部的車庫工作房備有電動車的電池儲能系統,斑斕色彩的車庫門,讓炙熱的戶外日光在室內映射成柔和色澤。

Photography/ Michael Lassman.

Photography/ Michael Lassman.

二樓規劃為私人空間如主臥、孩子房與廁浴,客廳、餐廳與廚房則位於三樓,無隔間的開放式格局讓公共起居空間一氣呵成,通透又明亮。考量防曝曬與涼爽通風的必要,CplusC Architects + Builders 在這兩層樓增設以鋼架和木材打造的玻璃窗內牆,在建築原始的混凝土磚牆間闢出縫隙,成了種植各種綠葉植栽的花床,或是養育鱸魚的池塘空間;玻璃窗內牆除了引流、抽取熱空氣、降低炎熱感,也造就室內貼近自然、一片蔥鬱的生活景緻。

建築團隊在二三層樓增設以鋼架和木材打造的玻璃窗內牆,成了種植各種綠葉植栽的花床,或是養育鱸魚的池塘空間。Photography/ Michael Lassman.

位於建築最狹窄區塊的主臥,底部的窗戶和一樓起居室的設計如出一轍,另一扇窗則開在不同方位,讓空間感更顯敞亮。孩子們的睡房相當具有巧思,實為兩間房拼組而成,中間以一扇摺疊木門分隔開來,遊戲時可打開相通,也可獨立為兩間臥室,作為友人來訪過夜時的客房使用。

主臥底部的大型木窗上另開兩扇小窗,既可保護隱私又能維持室內通風。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主臥位於建築最狹窄的區塊,卻因兩面不同方位的開窗而讓空間感更顯敞亮。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孩子們的睡房實為兩間房拼組而成,中間以一扇摺疊木門分隔開來。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低矮的座椅具儲物功能,亦是孩子們畫畫、玩耍、閱讀的區域;從座椅往窗外望去,一池鱸魚在長型水池裡緩緩游動——這是建築團隊的特意設計,鱸魚不僅可作為屋主一家自給自足的食物之一,水池的生態環境也提供屋頂農園水果和蔬菜所需的營養,建築極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們在生活裡認識、思考並親身接觸循環生態與食物來源。

孩子們的睡房從座椅往窗外望去,可見內外牆間種植各種綠葉植栽的花床,以及鱸魚緩緩游動的長型水池。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孩子房外飼養鱸魚的長型水池。Photography/ Michael Lassman.

三樓的起居空間延續著溫潤的木質色調,焦糖色的皮革沙發圍出客廳一隅,兩側落地百葉木窗將日光與內外牆面的花台綠意引入,宛若被茂密的叢林包覆。以回收木材打造的超長型中島作為視覺重點,讓廚房格局放至最大,不僅下廚、料理空間十足餘裕,也兼作大型餐桌,儼然成為凝聚家人的中心。

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Photography/ Michael Lassman.
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Photography/ Michael Lassman.

未經拋光的不鏽鋼、黃銅和鋁製金屬細節,和定調氛圍的混凝土與木材形成對比,隱隱散發的光芒替整體更添豐富的空間表情。一排薄薄的鋼片柱支撐著屋頂,以特定角度與建築邊緣垂直交錯,遮蔽熱辣的午後陽光,也讓室內在夏季能維持通透涼爽。隨著一天的時間流逝,百葉木窗折射出或明亮、或柔和的光線,在地板與牆面繪上深深淺淺的光影。

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 Michael Lassman.

Photography/ Michael Lassman.

後方拉門區隔出戶外陽台,將街區的迷人風景盡收眼底,一張懸掛的鞦韆椅讓欣賞日出日落更多了份趣味。爬上可摺疊的梯子進入屋頂花園,一排排花槽床構築出整個屋頂結構,花槽床底部直接於下方的起居空間中裸露展現,成為廚房與客廳的天花板,營造出些許粗獷的工業風。

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這座建築不僅僅美麗,還是一處能生產並儲存能源的空間,一種能回收、重複使用自己所產生的廢棄物的建築。」——CplusC Architects + Builders“

Photography/ Michael Lassman.
Photography/ Michael Lassman.
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Photography/ Michael Lassman.

 一家人在花園裡堆肥廚餘殘渣,在花槽栽種豐富的蔬菜、水果與澳洲原生植物,設計團隊亦導入魚菜共生有機農法,讓植物成為一座天然的過濾雨水裝置,隨管線排進地下集水箱,再循環到二樓的魚池水培系統使用,而魚池廢水也能為菜園進行灌溉。待蔬果收成、植物逐漸抽高、長大,便宛如住宅的綠色頂帽,多種功能整合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環系統,實現養魚、種菜、自給自足的夢想,也展示出迷人的城市屋頂景觀。

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從引入大量的綠植,裝設可調整開闔角度、適度引入氣流與日光的窗戶,再到魚菜共生有機農法的系統設置,CplusC Architects + Builders 以精縝的設計與規劃,讓 Welcome to the Jungle House 悄悄模糊自然與人工的界線,增添日常通透明淨的舒適感,也讓屋主一家落實著城市田園的理想生活,以及與自然循環共享的理念,進而找到沉穩平靜的度日節奏。

Article/ Summer.
Photography/ Murray Fredericks, Michael Lassman & Ryan Ng.
Images Courtesy of CplusC Architects + Builders.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維多利亞女王的指尖在澳洲墨爾本 Fitzroy 區點下一抹英式氣息,其中一座名為「Helvetia」的聯排建築坐落其中,自 1880 年代落成至今,這抹充滿時代感的色澤,分別在 1960 及 1980 年代為了出租而被劃分、增建得四分五裂;狹長陰暗的格局加上混亂的風格與動線,讓居住其中都成為一種尷尬又極不舒適的挑戰。

近期在 Austin Maynard Architects 的改建與修復下,才以現代主義的精練機能、澳洲的陽光與綠意,並揉合永續設計的實踐,再度替 Helvetia 上冠。不僅獲眾多建築設計獎項與提名,更讓屋主一家找回「家」的歸屬感,也在未來居住的型態中,定位出其極具代表性的位置。

設計團隊保留原本大門洋溢著 Federation Filigree 風情的門面與前庭。
將位於右巷側牆、因屋頂漏水導致損毀的空間拆除,並作為新的大門,讓屋內動線更為順暢。

有別於其他老屋翻新,Austin Maynard Architects 不僅保留原本大門走過一世紀、洋溢著 Federation Filigree 風情的門面,致敬建築的歷史,更以「重複利用」(reuse)為引,在 60 年代新增的量體中,也僅拆除因屋頂漏水導致損毀的空間,妥善運用其餘堅固的結構;除了減少修建過程的碳足跡,更藉此檢視整座建築的動線與格局,將這位於側牆中央、緊鄰右巷的空間作為新的大門,把動線核心與發散點重置於整體中點,並在其中構築出一座水池中庭。

新大門的金屬屏風後是水池中庭,巧妙運用挑高的格局帶進天光、水色與綠意。

作為整棟建築新面貌的起點,新入口設置具尖頂的白色柵欄門,呼應著整體的維多利亞風格。穿過這道高聳的金屬屏風,宛如踏進一片綠洲,一座水池滿佈睡蓮等水生植物,還能瞥見浮游於葉片下的魚兒。巧妙運用挑高的中庭帶進天光、水色與綠意,縮減室內以釋放內外隔閡,和日式建築改造常見的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踏入室內,眼前的木製樓梯專為​​展示和儲物設計,開放式層板可供屋主擺放收藏小物,而台階內亦設有空間,拉開踏板化身為收納鞋子的抽屜;樓梯下方作為儲物間,將收納功能最大化,處處呼應著日式設計的應用巧思。

往左進入臥室,往右則通往結合廚房、餐廳與洗衣家務的起居空間,部分舊有牆面拆除,打造出通透寬廣的格局。機能齊全的木色系統櫃與中島,定調廚房與起居間的整體氛圍,一面魚缸鑲嵌在廚房櫃面,對應著玻璃窗外中庭玄關的魚池,水的氣息自此延續。另一側的洗衣家務區也設有大量收納,櫃門後方藏起洗衣與烘衣機,雜亂時還可拉起白色拉門,隔開待客的廚房與餐廳。

設有主臥、書房與多功能娛樂間的二樓,因中庭玄關而更顯通透、明亮。主臥旁設有大片露台,以彎曲的鋼網包覆,既可供藤蔓植栽蜿蜒攀爬,冬日裡也可替室內捎來明亮;一座螺旋梯可通往下方後花園,從窗外或露台望去,花園生命盎然的景致便收入眼底。

依循屋主對永續生活與花園綠地的嚮往,Austin Maynard Architects 共設置了五個不同的植栽區:舊門面的廊道前庭、新玄關的中庭、主臥室外的露台、廚房起居間外的後花園,以及舊車庫上方的菜園,將綠意自新玄關蔓延至整個住家。設有 BBQ  區的後花園中,多種花葉、灌木、地被與多年生植物,構築起豐富的層次與紋理,地榆、藿香、火炬花、天竺葵在不同季節綻放,展現出別具風情的時序樣貌。

而如今作為儲藏室的舊車庫上方,設計團隊替嚮往田園生活的屋主,開闢出一塊欣欣向榮的菜園。沿著螺旋梯而上,直筒型的玻璃門宛如科幻通道裝置,完好隔絕菜園的濕氣;圓弧形的金屬網架將菜園覆蓋,彷彿一座半戶外溫室,番茄、蔬菜、檸檬在花床上在恣意生長,既實踐屋主的城市田園夢想,也為巷道帶來栩栩生機。

舊車庫上方的菜園中,番茄、蔬菜、檸檬在花床上在生長,實踐屋主的城市田園夢想。

舒適與機能之外,Helvetia 以永續作為設計核心,屋頂選用隔熱材料並設置太陽能系統,窗戶也全選用雙層玻璃,減少夏季空調的耗能。而在後花園埋有 3,000 公升的水箱,可從屋頂收集雨水,作為澆灌花園與廁所馬桶用水,滿足生活部分能源的自給自足。

這座走過百年多的建築,見證著 Fitzroy 區歷史流轉的發展軌跡,如今在 Austin Maynard Architects 深思熟慮的修建下,揉雜時空與文化,溫柔與陽光、水和綠葉共生,形成自成一格的小型生態,更以靈活又充滿變化的空間體驗,引領屋主一家寫下新的生活篇章。

Article/ Moumu.
Photography/ Derek Swalwell.
Images Courtesy of Austin Maynard Architects.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常在日本住宅改造中見到的長屋,因多戶連棟、長型空間的特色而讓室內缺乏日照,在格局規劃上也須妥善考慮空間的分配與運用;這類型的建築問題在台灣老式透天厝也很常見,若位於小巷弄間,更需考量通風與採光。由思銳室內設計翻修、位於台中的「Art North Street House」,便透過設計一掃狹長街屋常見的陰暗,以屋主對日式生活氛圍的嚮往,巧妙揉合日式與台式的復古情懷,為二人二貓打造一處能在陽光和綠意中發懶的溫暖住家。

「Art North Street House」正面由格柵與松夾板簡單帶入日式風情,板面溝槽便於掛上植栽與雜物,吊墜的綠意吹散了原本的僵硬,也讓住家入口散發著溫馨氣息。45 度的格柵保有開窗的隱私,為一樓空間帶來原本沒有的採光;兩隻小沖繩獅神獸安坐大門左側小平台,表情討喜地守護著住家。

步入室內,玄關的抿石子地畫出圓弧的落塵區,以些許高度落差接續後方的木地板,不僅隔絕外出鞋的塵擾,也替空間增添台式老屋氣息,耳邊仿若響起外婆家收音機的沙沙頻率。格柵設計區隔出玄關與客廳,卻讓空間少了厚重、多了通透;設計師也不忘在窗戶旁設置臥榻櫃,不僅具收納功能,也打造出讓兩隻貓咪觀察街景、曬曬暖陽的角落。

一張橄欖綠的沙發與展示屋主自豪收藏的置物架,空間充滿生活感卻不顯雜亂,洋溢著和洋混搭的昭和風情。廚房與用餐區依屋主需求,規劃出餐桌、料理區、電器收納櫃與咖啡中島台,讓男、女主人的咖啡、鍋具收藏各有其所,並添上懷舊風味的炊具與台味十足的傳統菜櫥。在白色復古磁磚映襯下,木製桌椅、家具以樸實又稍斑駁的舊色,讓人宛如步入日劇場景,調和出日常的沈澱韻味。

視覺個性的堆疊是迷人的生活景緻,而骨架則著重在結構,空間與動線的便利機能,亦蘊含設計團隊的琢磨巧思。以咖啡中島台和餐桌為中心,區分出通往廁所和儲物區、後院和樓梯的兩條過道。穀倉木門消弭廁所的存在感,抿石子牆面、仿舊燈具與水龍頭,延續著屋內的懷舊氛圍;同時擷取日式老長屋改建常見的手法,將廚房後方空間內退以開闢小後院,引光造景。室內實際空間內縮,卻因與戶外相連通而更顯寬廣,竹子、龜背竹等植栽隨光線變化而成活的框畫;天花板仿繪古建築屋樑露出手法,進一步延伸出遼闊的錯覺。

位於二樓的主臥、浴室、廁所與家事間,亦可見日本老屋改建常見的手法。包含一間更衣室的主臥,為了讓貓咪能在主臥門關起時自由進出,設計團隊也特意打造一條貓道,讓牠們能隨時窩在床上。而防止貓孩翻找或破壞衣物的更衣室,則拼接三種復古玻璃作為兩道橫拉門,濃濃的古早味呼應著住家的整體調性——換衣時,偶爾還可瞥見玻璃門外的貓臉正在窺探。

同樣採用內推空間、拓出半側陽台的主臥,一半為開窗面的室內臥榻,不僅迎來明亮日光,更闢出人與貓的慵懶休憩園地。木質板牆將電箱隱匿,大地色牆面溫柔包覆床頭,加上陽台植栽與光影點進鮮活的自然風光,烘托出一室溫暖氣息。

樓梯另一側則為家事間、浴室和廁所,最底部的家事間,結合洗衣家務與引入日光的陽台功能,讓相鄰的廁浴更顯明亮。因屋主對「廁浴分離」的需求以及對「錢湯澡堂」的嚮往,設計團隊特意將廁所與衛浴分成兩間,讓空間的功能區分更詳實,既不互相干擾,也最大限度運用原本的格局。而最令人驚艷的莫過於浴室,入內便見印有「ゆ」(湯)的暖簾,一道玻璃門讓乾濕隔絕,門內不僅配置浴缸、坐浴搓澡的木椅與木桶,還有一片馬賽克磚拼貼出的富士山景,將日本錢湯浴池復刻進住家——喜愛日式風格的屋主,於是擁有一座獨屬一家人的私人澡堂。

在「Art North Street House」,瞥見台灣人心中對家的某種想像樣貌,從家族代代傳遞、交疊中的熟悉感而來,也從恬靜生活的景色而來。無須張揚或濃烈,伴著陽光和綠意,潺潺流水般地與所愛的家人們一同過日常,即是最美好的生活。

Article/ Moumu.
Photography/ Hsin-Ting Chen.
Images Courtesy of Srain Interior Design * CHENG PIN Interior Design.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雖然,逆旅一詞是取逆字的「迎接」解,但每每用現代眼光看來,字面上總流露一股方向感,彷彿在陌生的石板路上驀然回首,瞇起眼深深望進記憶交織而成的斑駁風景,感受異地空間暫時扭轉時空的力量隱約湧來。經歷千百年來的探險、貿易甚或征戰,有些文明定義過一段歷史,有些即使未必強盛,仍被擦身而過的大地和建築牢記至今。既然如此,兜兜轉轉地飛往歐陸古城的雀躍旅程,究竟算前進還是回望呢?

關於這題,從瑞典遠道南下千里至西班牙帕爾馬(Palma),進駐千年古堡的 Nobis 旅宿集團新據點 Nobis Hotel Palma,給出了介於進與退的妙答,用傳承多年的技藝、融匯古今的修復哲學和重獲新生的老宅故事,寫就今昔間的無盡對話,為逆旅一詞打造出新的詮釋。

作為馬約卡島最大城和港口所在地,帕爾馬遭占領而成為馬約卡王國的首都前,12 世紀的伊斯蘭黃金時代末葉用盡最後一絲野心,在此綻放出這座餘暉般的宮殿。走過廣場上的哥德式教堂再切進窄巷,旅人眼前的穹頂、磚牆與拱廊,都是經歷過地震與烈焰燒灼後陸續修復的成果,以輪廓間的明暗變化表現輪廓,伊斯蘭樣式建築外觀因而使 Nobis Hotel Palma 格外脫俗。

從宮殿、貴族私邸到星級飯店的過渡宛若輪迴,而 Nobis 請來瑞典建築事務所 Wingårdhs 室內設計,並與在地的 Jordi Herrero Arquitectos、Eduardo Garcia Acuna Arquitecto 攜手主導今世的重生。在「修舊如舊」已是普遍共識的歐洲,磚瓦就是時空膠囊,Nobis Hotel Palma 並不貪心,全館僅規劃了 37 間客房,悉數沿用原始結構長出特色殊異的格局,不僅在開放深宅大院與保留建築身世間取得平衡,也讓未來的人們有跡可循。

踏入 Nobis Hotel Palma,兩座別具風情的原始中庭首先迎來旅人的步伐,恣意穿梭於一座座拱門。建築環繞出巧妙拿捏粗獷與精巧的天井,一簾簾布幔高低交錯懸掛,將刺眼日光篩落成一地溫潤;一池古老的噴泉改建為供旅人浸泡的泉水,錯落的蔥鬱植栽、熱烈的遮陽傘輔以裝飾燈與自然光,交織出一片柔和愜意的色澤。

睡房除了保留圖樣古典的磁磚,設計團隊也選用觸感樸拙的石灰石牆、露樑天花板喚起自然風土的親切記憶,木頭、羊毛和皮革⋯⋯等永續材料皆源自生活環境,色澤深淺有致,像在清爽蛋糕體上塗抹層層奶油那樣,把斯堪地那維亞與西班牙各自的精神融入各個角落。

Nobis Suite.
Deluxe Room.
Superior Room.
Suite.
Suite.
Superior Room.

包括當地藝術家製作的手工瓷器和繡帷在內,傢俱泰半由當地工匠親手打造;擺上一小盆植栽的邊桌與落地燈結合,床頭板簡單運用紋理交錯成起伏觸感,地毯捨卻拖沓的絨毛,赤腳踏上去就能感覺到韌性,色調灰中帶暖,窗外微光流瀉進來便溶成一地清水,環顧周遭,每片風景都瀰漫著森林特有的陰翳之美。

Nobis Suite.
Rooftop Suite.

Nobis Suite & Rooftop Suite.

Room Superior.

Deluxe Room.

既然客房是擁抱旅人心靈的私密天地,走出房門後,自然會換上另一番鮮活風光。循香踏進餐廳 NOI Palma,飯店延攬的名廚 Xema Álvarez 廣納巴利亞利群島食材,不拘泥於套餐形式,而是規劃一席點綴著地中海風情的歐陸盛宴,供饕客彼此分享發掘美食的樂趣。餐廳內設有適合大家族舉杯同樂的大長桌,兩人桌則沿著黑白相間的沙發區排列,為浪漫時刻注入幾絲俏皮的摩登風情之餘,也呼應著高掛在天花板下的帆船布幔裝飾。

NOI Palma.

雞尾酒吧 Mirall Bar 位於另一層樓,名字源自加泰隆尼亞語的「鏡子」,裝潢也因此融合多種風格,交映著此地兼容並蓄的本質。酒吧內擺滿鬆軟的天鵝絨傢俱,球狀燈籠高掛中央,超現實的比例散發出童話氛圍,即使環繞這處寬敞空間的石牆高達九公尺,光線依然流得進每個角落,提醒旅人在迷醉之前,別忘了多看牆上那幅自 15 世紀流傳至今的古畫一眼。

Mirall Bar.

馬約卡島素以碧海和崎嶇岩岸共構的絕景聞名,許多觀光區與頂尖餐館也都在散步範圍內,結束一日行程後,在觥籌交錯間遙望著帕爾馬主教座堂從日暮到入夜後的光影流轉,若興致猶在又不打算再離開飯店,館內當然也有最多可容納 8 人的私人小型聚會空間 The Library,亦備有露天日光區、健身房、溫水游泳池等設施。

The Library.

SPA & Sun Terrace.

如果說 Nobis Hotel Palma 在地面上的體驗精髓,是新與舊對照的戲劇化張力,那麼由中世紀逃生道改建而成的地底 SPA 則徹底穿越時空,帶來名符其實的沉浸式體驗。與其抽離脈絡而一味追求復古或前衛,或許讓一磚一瓦永遠穩穩地活在當下,正是建築之所以不朽的魅力關鍵,也是旅行的意義所在。

Nobis Hotel Palma
Carrer de les Caputxines 9, Palma de Mallorca 07003, Spain
T: +34 871 55 58 00

Article/ Rachel S.
Photography/ Pernilla Danielsson.
Images Courtesy of Nobis Hotel.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在澳洲墨爾本魅力十足的 Fitzroy 區中,座落一棟巧妙融合歷史與現代、拼貼新舊質感的住宅「King Bill」,不同於追求最大建築空間的其它住宅,這個四口之家以此「永久居所」,向他們摯愛的社區回以最大的敬意。Fitzroy 區在墨爾本已走過兩個世紀,它的興衰盡數寫在了此地的建築,有著屬於自己的多元與協調性,記憶的身影徘徊在每條街道,新舊之間卻流露出一種擁抱變化的詼諧感。在這裡,面對遺跡最好的態度不是緬懷,而是互動,注入生機才能使老建築獲得重生。

King Bill 即是如此。原屋是建於約 1850 年的五座連棟別墅之一,經設計團隊 Austin Maynard Architects 的改建,將兩層樓住宅進行翻新,其外側空地與後側原廢棄閒置的馬廄亦重整、擴建,更以一條玻璃廊道連結前後建築——用一個家庭的夢想居所,書寫一封致 Fitzroy 區的情書。

設計團隊將入口移到住宅側面的花園,除了保有原屋正面和紅磚壁面外,東側的邊牆上打洞成窗,引入日光。循線步入屋內,長長的走廊連結著後方通往馬廄的玻璃廊道,原建築內一樓規劃為起居室/客房、洗衣房和廁浴,較為私密的兩間睡房、書房與衛浴則位於二樓。打破建築原本既有的空間規劃,Austin Maynard Architects 重新思考每個房間的功能與目的,讓 King Bill 每個角度都看起來像一棟不同的房子。

走廊另一側新建的空間則作為廚房、餐廳和客廳,三面環繞的玻璃拉門,讓明亮光線與蓊鬱綠意穿透前後,綠植從前院 BBQ 區開始包覆整個空間——這片錯落於歷史磚瓦間的珍貴綠意,構築成一座對內、對外皆半開放的花園,宛如在街區放置一片蔥鬱,成為在地鄰居間的迷你公園。

除了以木材、玻璃整合既有紅磚外,設計團隊也採用合金鋼材製成的波紋板,賦予建築新的立面,在垂直、水平或曲線等不同的應用下,有效遮蔽日曬、迎風或引導雨水。

最後方的舊馬廄,在修復其原有的磚牆、內部壁爐和木樑後,以波紋板曲面包覆,讓鋅鋁強的質地賦予馬廄嶄新的當代氛圍。一樓為車庫和書房,二樓則為睡房與衛浴,浴室延伸出一個大型的網面平台,變成一處放鬆、趣味的遊樂場,讓陽光能迎窗穿透室內上下,又增添了百分百的童趣。

平滑的曲線貫穿前後建築整體,窗框、書架、層板、書桌,甚至天花、牆面、地面等,圓潤感柔和了長形的內外格局,亦增強三個主體區塊的連結感。穿梭其中,長型的格局通透明亮,順暢的空間動線與流線性,更讓人能隨著光線與綠意的牽引恣意遊走。

透過 Austin Maynard Architects 團隊精巧的設計,秉持著為社區築起口袋公園的誠摯心願,King Bill 宛如一個陽光充足的北向花園,為街道增添綠意,更承載、傳達了屋主對社區的情意。

Article/ Mag L.
Photography/ Derek Swalwell.
Images Courtesy of Austin Maynard Architects.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位在峽谷森林和山脈之間,印尼峇里島烏布(Ubud)以壯麗的梯田、古老的寺廟和保留完整的傳統工藝而聞名,不僅作為峇里島傳統藝術和靈性生活的中心,豐富的自然景觀更使其成為島上一塊寧靜的避暑勝地。在烏布的心臟地帶,一間由駐點巴黎、香港和峇里島的設計團隊 A Work of Substance 所打造的住宅「The Ravine」,宛如遊走於自然和人為之間的界線,隱身於叢林深處。

設計團隊以形塑當地的陡峭峽谷為住宅命名,並受該區域蓊鬱青翠的環境啟發,建築體基座使用磚、石和混凝土,上層結構則以木材、竹子與樹葉為建材。取之於自然的質地、各式綠植與原始植被,除了營造出室內、戶外的通透性,更使建築邊界產生了柔焦效果,讓這座寬敞的雙層居所彷彿「浸泡」在這一片森林之海,低調而隱密地潛伏在深邃的原始叢林,隨著大地低沉的呼吸鼻息,靜靜佇立。

依循峇里島傳統三分法的建築格局,內部空間層層遞進,在維持與戶外連接的原則下,每個樓層的佈局向四周的林木擴展。一樓開放式的客廳起居空間,被一整片翠綠圍繞簇擁,三面通透的玻璃門連接內外。透過家具擺設與極簡的格局設計,形成流暢的空間動線,兩處寬敞的露台與日光浴區,無邊際泳池延伸裡外,在綠意的包覆下猶如天然塹落的湖泊,遠看似是懸浮於樹海。

除了蘊含對自然地景的崇敬,The Ravine 也傳達對島上文化傳承的感激。設計團隊選用當地木材如爪哇柚木,量身定製為地板、壁面、天花板、窗戶與門框,上層混凝土的外壁牆面更以竹莖塑形出紋理;花崗岩、大理石、陶瓷、藤編和黃銅等材質,則以烏布傳統樂器為靈感,巧妙轉變為展櫃、休閒椅、茶几、地燈等家具。沉穩柔和的色調揉合進原始質樸的肌理,致敬峇里島工藝技法的同時,悄然注入現代風格的俐落感,跨越了傳統和現代的界線,也讓住宅宛若渾然天成,人為性幾乎消弭於無形。

一座迴旋樓梯巧妙劃分廚房餐廳與客廳,向上則是隱密性更高的臥室空間。臥室以傳統茅草屋頂亭為輪廓,各設有衛浴空間與獨立庭院;連結室與室的開放廊道也蔓生著綠意,如瀑布般向下傾瀉蔥鬱。

擅於以設計緊密交織感官與空間的 A Work of Substance,秉持著敬意創造出 The Ravine 與土地的連結,各處盡是自然與人為結構的對話,宛如無限且無止歇的綿綿旋律——既彼此敞開、又極為親密,彷彿伸手便能觸及森林,空間與心境的感知卻又絕對僻靜。

Article/ Mag L.
Photography/ Tommaso Riva Photography.
Images Courtesy of A Work of Substance.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澳洲布里斯本的 Highgate Hill 街道上,一棟名為「Terrarium House」的住宅坐落在斜斜的小坡,這座由建築師 John Ellway 修建的自宅,儘管充滿嚴苛現實條件的限制,藉由拿捏理想與務實的平衡手法,將自身重要的童年記憶與成長歷程裡難忘的回憶,融合成一棟理想住家。

Terrarium House 原先是一幢 1900 年代初建造的簡樸房屋,在無人居住後逐漸成為廢墟。堆積的老舊傢俱、搖搖欲墜的房屋結構、陰暗下沉的地下空間,以及建築前後街道高度達 2.5 公尺的落差……這些旁人眼中不利居住的組合,卻是 John 眼中值得留存的變遷痕跡。為了不破壞周遭低矮房舍街景的愜意氛圍,他沒有改動地基高度也不向上增設樓層,反倒巧妙利用原有的下沈空間,打造了隱密、涼爽卻又明亮的地下起居室。

從人行道望去,Terrarium House 正面近乎被樹叢與藤蔓遮蔽,小巧的木廊是通往屋內僅有的低調線索,推開鐵門踏進才發現內裡別有洞天。一道樓梯架在原為玄關陽台之處,向下延伸至室內庭院,半開放的格局因宛如屏風般的蔥鬱植栽而保有隱蔽,日光卻依然能從葉影縫隙中點亮本應陰暗的地下室。

低矮的混凝土牆圍繞,對外成為雨水濕氣的屏障,對內則可作為窗邊座位或置物平台,既區隔出樓梯庭院的內外,卻也同時讓室內外的景致無礙連結。接續著客廳、廚房與餐廳等起居空間,建築底部迎來綠草茵茵的後院,南北兩面皆設有可滑動的木門,讓室內能自由在「隱蔽」與「開放」中張弛。深色天花板襯托鬱鬱植物,明亮的日光加上簡約又不失溫潤的家具,十足溫馨的居家感讓人難以置信是地下一隅。

餐桌上方並無天花板,通透的空間感讓上層的一樓能彼此連結——當地下起居空間的交談聲飄向上層,傳入一樓各處的臥房,成了令人心安的家庭環境音,在保持個人私密感的同時,亦提升了屋內成員的共居感。除了聲音的無形傳遞,實體空間也以相同的哲學設計,三個臥室間被樸質的木橋貫穿,隔間採用拉門設計,讓每間房既可以是私人角落,也能夠是孩子寬敞的遊戲空間。空間中的伸縮層架產生了許多小型收納空間,仿照的是建築師童年收藏玩具寶物的秘密基地,為功能性導向的住宅裡增添了浪漫的童趣記憶。

因地處炎熱潮濕的昆士蘭一帶,如何與陽光共處成為了另一大限制條件。地下起居空間與主臥室大面積的蝕刻玻璃窗,靈感取材自日本屏風美學,是夫妻倆重要的旅行記憶,窗面紋路讓戶外樹影如水彩畫般暈染,更功能性地在晨光照入之際過濾炎熱。而一樓南北面底部則裝設了半面可滑動的落地木框門——門面開啟時,敞開的空間不僅被交叉通風冷卻,也創造室內外流通的空間感;夜裡或冬日闔起時,則堅實地屏蔽屋內隱私與寒意。家中裡外流轉的光線,映照出錯綜的綠意陰影,體現著兩人對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熱帶樹林的喜愛。

打造住家的每個決定、面對每個環境因素所做出的調整,John Ellway 在現實條件下取捨、應變,在這近百年的小屋中,將對生活的嚮往與實際機能性完好融合,既順應著在地季節,亦充滿獨屬自身的故事與回憶——理想生活的形狀,於是於焉成形。

Article/ 鄭媛心.
Photography/ Toby Scott.
Images Courtesy of John Ellway Architect.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動植物在大自然中擁有屬於牠們的顏色,那些或斑斕、或單一的色彩,使牠們在天敵環伺的環境裡感到安全,得以生存。走過工業時代的人們住進築起的城市叢林,在這看似無趣的水泥灰中,卻在某種程度上帶來一種穩定和安全感,這是屬於城市天生的顏色。

作為一個家的設計風格,與其說工業風很有個性,不如說它更好地展現了家中每位成員的性格,建材天然的灰色能襯托不羈、冷冽、浪漫情懷等多種個性,任人們把家屋染上屬於自己的色溫。台灣設計團隊 Hao Design 好室設計在過去十年間創造了許多工業風的經典案例,近期打造完的高雄住宅「Warm Gray」,同樣以此風格基調,透過材質的選擇、軟裝的安排,將屋主一家人的喜好與需求完好呈現,「家」與「人」共同成長的印記渾然天成,更拓展了工業美學的可能。

寬廣的公共空間由玄關連接著廚房過度到客廳,以低背無扶手的拼組設計沙發作為視覺中心,淺棕的皮質彷彿夜海中散發昏黃光芒的燈塔,如開放式空間中的一座島嶼,沉靜展現安定的力量。鐵色壁櫃和開放式書架鑲嵌入口整面牆直至陽台,不落地的設計最大程度延展了公共空間;一隅可坐臥的畫下閱讀區,描繪出舒適溫馨的角落風景。對側牆面則是開放式立架,金屬直桿錯落著木層架,以經典的工業風樣貌俐落展現屋主一家人的生活;直立架前一張永遠能晃盪出童年的鞦韆,打造出孩子們動靜皆宜的小天地。

中島的餐桌是進入玄關後另一落地的大型焦點,巧妙畫出廚房和客廳兩區的格局,二者合一的空間規劃,將必要物件維持在四周,保留了隱藏式收納的功能,又大大增加了一家人起居、活動的空間。整體黑灰色的空間基調,透過暖黃的燈光、家具金屬細節、皮革材質的點綴,以及生活物品的展示,讓空間的溫度在精巧的設計中暖暖上升。

私領域的睡房則回到心靈的歸處,由濃轉淡的色調巧妙注入每位家庭成員的喜好。主臥以淺灰和玫瑰粉定調溫柔的氛圍,黑色門框和金屬製的立體掛畫延續公共空間的質感,但柔和的色調讓臥室的溫度更加舒適平衡。大面玻璃窗將室外公園景色盡收眼底,窗前矮櫃可同時作為坐臥平台與收納;床頭牆面的立體輪廓呼應著矩形窗面,牆面刷上的波紋則對應著玻璃拉門的紋路,設計團隊以埋藏其中的小細節,讓整體空間更具層次感。

男孩房延續著充滿個性的灰色基調,明亮的淺色卻更多了柔軟和煦的氣息;雙層床架讓下層成為樂高創作的基地,床架立面上的探險圓洞、牆面上的攀岩石、樑上可攀爬的管線設置,成為孩子發散精力的舞台,在睡房中打造出更多探索空間的維度。以粉與白呈現的女孩房,柔軟的織品與色調柔和了整體空間,雙層格局彷彿一座房中的城堡,大面的塗鴉白牆是盡情揮灑、創作的畫布,床下的遊戲空間則是專屬於孩子的秘密基地,讓孩子在房裡激發出無限的想像與創造力。

在凝鍊、沉穩、不張揚的灰色畫布上,好室設計讓專屬於這個家的色彩,以其最恰到好處的色澤呈現,輻射出宜人的暖。

Article/ Meg L.
Photography/ Hey! Cheese.
Images Courtesy of HAO Design.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沒來由地,有時候會想起人類的起源,當透明度極高的蔚藍水光一層層裹起身體,即使我們早已忘了活在海中的感覺,每一次靠近的瞬間,依然能立刻浸入與語言和文化無涉的純粹祥和狀態。而法國建築師 Ludwig Godefroy 也從水與人類跨越數世紀的交流中,汲取無以名狀的親密感,在墨西哥衝浪之都 La Punta Zicatela 的綠意間淙淙鋪陳靈光,把無垠而深不可測的未知平面化為立體,築起一棟以纖雅思維為骨幹的旅店 CASA TO

Photography/ Jaime Navarro.

以瓦哈卡當地聖殿 Templo Oaxaque 的縮寫作為命名靈感,佔地 600 平方公尺的 CASA TO 與周遭環境和諧共生。擅長用建材反映氣候的 Godefroy 適時坦露天然物的原貌,將粗獷修潤為建築的細膩表情;恣意爬滿外牆的葡萄藤,讓這座落於香蕉樹、百香果樹叢間的旅店,既似夢裡精心構築的場景,更宛若一座渾然天成的遺址。

Photography/ Nicole Arcuschin.

Photography/ Nicole Arcuschin.

深受馬雅古文明廟宇和金字塔工藝啟發,Godefroy 在粗獷主義(Brutalist Architecture,又稱野獸派風格)建築的設計語彙中,融入兩座封藏數百年的美學——6 世紀便存在至今的伊斯坦堡地下水宮殿,以及倫敦芬斯伯里公園的地下水廠遺跡——讓 CASA TO 裡外皆瀰漫著神話痕跡。

Photography/ Jaime Navarro.
Photography/ Jaime Navarro.
Photography/ Jaime Navarro.
Photography/ Jaime Navarro.

結合泳池的大廳以回收材料打造,運用內外翻轉的設計,巧妙交織光、影、天、水於一室;層層圓形拱門如同洞穴,微風與天光得以於室內恣意遊走,也讓原本略顯厚重的水泥建築,在視覺上卻迴盪著輕盈和空寂。矩形線條、毫不遮掩的裸露承重牆、輕巧結構和開放式格局,紛紛瀟灑地向功能主義之父柯比意的理念致意;成排階梯式座椅化為迎接暖陽的日光浴室,以恰到好處的隔間留下獨處的餘裕,讓旅人怡然自得地觀照世界,置身愜意、飄悠又沉靜的氛圍中。

Photography/ Arturo Gomez.
Photography/ Jaime Navarro.

”留宿 CASA TO 意味著願意暫時緩步而行,在設計得從容內斂的幽靜空間環抱下,重新品味接近冥想的經驗。“ 

Photography/ Jaime Navarro.

Photography/ Nicole Arcuschin.

Photography/ Nicole Arcuschin.

共計九間的套房分佈於兩層樓,一樓擁有專屬庭園的 Garden Suite 讓旅人更貼近蓊鬱風情,開闊的 Terrace Suite 則位於二樓,伴著通透陽台與露天浴缸,享受豁然開朗的瞬間。旅店別出心裁地以霸王棕作為配色基調,這不若普遍棕櫚樹鮮豔的綠,讓放眼望去的風景,都像被熱帶雨林氣候曬褪了色,再清清淡淡刷上一抹沁涼的松石綠、灰藍或鵝黃。

Garden Suite. Photography/ Arturo Gómez.
Terrace Suite. Photography/ Jaime Navarro.
Garden Suite. Photography/ Jaime Navarro.

體現自然光景質感的色彩,不只呼應著點綴建築本體的裝飾細節,也與獨立工匠、墨西哥設計工作室量身定做的傢俱搭配得宜,陶土、混凝土、鋼和木頭的原始質地,亦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從床罩、池畔毛巾、地毯到檯燈、竹製傢俱,每一件體現在地工藝內涵和創造力的傢俱,都能經由公平交易方案直接買回家,或者委託原創者按需求調整,為旅遊回憶雕琢一枚絕無僅有的載體。

Photography/ Jaime Navarro & Nicole Arcuschin.

Terrace Suite. Photography/ Jaime Navarro.

Photography/ Nicole Arcuschin.

為了有意識地擔起社會責任、減輕自然的負擔,CASA TO 悉心拿捏美學、實用功能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點,嚴選在地品牌 For All Folks 的金盞花純素備品,不含礦產與防腐劑,且堅持零殘忍原則。除了安裝太陽能板來儲備電力,特別設置的水處理廠能將水資源 100% 回收再用於植栽灌溉,並鼓勵旅客使用個人保溫瓶盛裝過濾水;CASA TO 也透過零一次性塑膠政策,大量採用生物可分解產品,為無人能置身度外的無窮循環出一份力。

Photography/ Jaime Navarro.
Photography/ Jaime Navarro.

“「我們試圖創造出讓人能置身於大自然,卻隱密、安全如繭的氛圍。」——Ludwig Godefroy“ 

當晨光暈染開來,鄰近海灘的 CASA TO 讓旅人能立刻抓起衝浪板下水,或在夕暮餘暉下,循蜿蜒有致的太平洋沿岸輪廓,在萬籟絮語中盡情地漫遊沉思,甚至能參與當地保護區的烏龜放生活動;但來訪此地的眾多旅人,入住後卻不捨踏出 CASA TO。藉由自然、光影與質地寫下的空間敘事,CASA TO 開啟一場迷人的感官體驗,起居的紋理和萬物漣漪不再涇渭分明,讓旅行抵達更悠揚的層次。

CASA TO
Calle Morelos S/N, Brisas de Zicatela, Santa Maria Colotepec Puerto Escondido, Oaxaca, México
T: +52 56 4157-7458

Article/ Rachel S.
Photography/ Arturo Gómez, Jaime Navarro & Nicole Arcuschin.
Images Courtesy of CASA TO.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