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最嚮往的童話故事畫面,便是一座位於森林深邃之處、透著溫暖光暈的小屋;清晨伴隨著煦煦陽光,夜晚則沐浴在月色之下,以簡單純粹的節奏安放身心,在一片蔥鬱裡回歸自我,讓家不只是一處療癒的空間,也成為生活想像力的起點。如此令人憧憬的住家,如今在越南大叻市(Da Lat)裡實現,由 Pham Huu Son Architects(PHSA)打造的「Bo Cau House」,以美好地難以置信的姿態,宛如童話場景般靜靜佇立於松樹林。

風景如畫的大叻山地處溫帶氣候,在海拔 1500 公尺構築的 Bo Cau House,命名取自越南文「鴿子」之意,化住家為山林中的幽靜之巢;設計團隊在自然環境的隱密性、居住的實用性之間拿捏著平衡,反覆斟酌度量成設計重心。堅固的波浪金屬板材穩固著建築外觀,阻擋雨季的水氣侵蝕,大面積深色啞光色澤在樹林中形成對比,透著一抹冷靜優雅的氣息。

秉持著對周遭環境的敬重,PHSA 在構築過程中小心翼翼避開每一棵原生的松樹,任這片高聳的原始松樹林成為住家天然的屏蔽,較為炎熱的時節也能自然調節溫度,在視覺與體感上皆涼爽許多,讓居住其中的屋主一家能隨季節更迭感受時序變化,與自然、土地共生共存的。

踩踏著前庭鋪設的不規則石板悠悠進入,古老的松樹包覆著庭院的蔥鬱,一座魚池更添幾分棲居鄉間般的愜意。三層樓高的建築體跳脫當地原有的法式殖民建築風格,大片落地玻璃讓外觀深色的金屬立面更顯輕盈——以天空、木色與樹影為底,襯著樹林的幽靜,讓回家宛如卸下世外繁雜紛擾的儀式。

一樓作為融合玄關與大廳的空間,並設置客房供親朋好友留宿時使用;室內以潔白的牆面、木材結構為主色調,佐以沈穩的深灰金屬窗框,在大片窗面上描繪層次與線條。而玻璃的運用也別具巧思,透明玻璃除了引入蒼翠的視野,為住家帶來戶外遼闊的全景,外觀更局部增加玻璃夾層面板營造出鏡面般的視覺效果,讓雄偉的松林映射在建築正面——柔化內與外邊界、縮短生活與自然距離的同時,也巧妙增添內部的隱蔽性。當氣溫較低、不適宜戶外活動的時日來臨,室內起居亦能沉浸在深淺不一的綠,四季流轉的晴雨和色彩,成為一家人間迷人的生活絮語。

位於二樓的小巧客廳設有一座壁爐,擺放著幾款能與溫暖木質地板相襯的家具:柔軟的灰色圖騰地毯、黑色皮革扶手單椅、布絨矮座與茶几,讓休憩的姿態有多種延伸可能;連結客廳的開放式中島廚房,料理時能伴著窗外美景,一家人也能彼此談天交流。清晨或午後,打開落地窗迎來室外微風與明亮,彷彿與樹林開啟對話,或席地而坐、或倚靠窗邊,愜意度過短暫小睡、彼此陪伴或獨自閱讀的時光。

客廳後方座落著半戶外的餐廳,木造樑柱與地面營造出森野露營般的氛圍,一張長型木桌可容納多人共享。夜裡點燃戶外篝火,讓用餐氣氛更加溫馨,伴著月光或星光仿若傾聽森林秘密低語,勾勒出ㄧ幅生動又別具一格的用餐風景。

私人空間的主臥、兒童房則位於三樓,三角形的屋頂設計了局部窗面;主臥以開放式格局連結著一間小起居室,洋溢亞熱帶風情的木製四柱床,放下布幔更有度假悠閒之感,並配置著洗盡一日煩憂的衛浴空間,大面採光讓梳洗時能明快地開啟一天俐落的日程。樓梯後方角落的兒童房小巧溫馨,罩上布幔的尖頂床架呼應著屋頂輪廓,斜斜的天窗引入更加豐沛的明亮,臥躺於床上悠閒地看飛鳥、雨水或白雲流過,夜深人靜時探索著點點星空的秘密。

秉持著「貼近大自然」的理念,PHSA 將天空、木色和綠意巧妙融入設計,實踐著屋主一家對生活美學的嚮往,打造出一處孩子能在自然環境中恣意玩耍的家,觸手可及的松樹綠影環繞出遠離塵囂的氛圍,讓居住於此的身心與五感都獲得遼闊與滿足。

Article/ Stella Hsu.
Photography/ Hiroyuki Oki.
Images Courtesy of Pham Huu Son Architects.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隨著氣候變遷議題愈來愈受重視,人類與自然互動、地球與人類社會的變革如何彼此影響,成了如今建築設計、城市規劃都必須探討的課題;許多土地因人文發展而失去原始樣貌,卻也有些地景在現代變革中,因人類的反思與設計而煥然一新。位於荷蘭林堡省(Limburg)的「Open Park Villa」是 i29 設計工作室的新嘗試,藉由減少建築的人造材料,強化周遭的自然景觀,創造出感官豐富且擁抱綠意的獨特市郊居所。

位於荷蘭南邊的林堡省多為工業區,Open Park Villa 則坐落在其中一片不尋常的土地上。此區前身原為軍事用地,近年則重劃為公園與住宅區;因多年來的人煙罕至,繁茂的樹木、植物蔓生於這片土地,形成多元又豐沛的生態地景,宛若一座小綠洲。

在不破壞原始環境的前提下,設計團隊依循著屋主「擁抱自然」的理念,以 5 個大小不一的長方體,交錯構築出一座幾何建築。未經處理的竹片覆蓋於外部牆面、屋頂與簷篷,深淺褐色交織成天然的紋理;大片窗面與立面開口,讓建築從不同角度看去皆展現著不同表情。俐落、簡約的極簡主義輪廓中,卻不失自然的觸感質地,仿若被整片樹林包覆,和諧地與周遭景致共融。

Open Park Villa 整體以一個中央庭院為核心,向外放射出不同方位的空間,每個空間以廊道彼此連結、環繞著庭院,畫出循環流暢的內部動線。較為私密的三間睡房設於二樓,而位於一樓的客廳、廚房、衛浴、書房與起居室,則以天花板與地面的高低落差劃分;其中尤以「下沉」的起居室最為巧妙,作為休息的空間,設計團隊特意以低於戶外地面的高度,讓空間仿若嵌進窗外的庭院景觀。

連接起居室的露台,則以開放式的廊道規劃一座戶外用餐區,從中庭看去能通透望盡建築外的地景,展現富層次感的蔥鬱。i29 更依照不同方位所對應的光線,精心考量每處窗面的尺寸與開窗位置,最大限度地模糊室內與室外邊界,不僅拉長了屋內視野,置身在不同的轉彎處皆能看見別樣的景觀,造就各個空間獨特的氛圍,也讓窗外的綠滲透進角落,空氣與光線得以如線條般自由穿梭,時時刻刻感受著自然時序的多樣風情。

除了連結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Open Park Villa 也盡可能地減少人造材料,除了外觀的夾竹,室內多以橡木、杉木、水泥、石材等天然材質裝修,並以極簡主義為指引,選用簡約的黑白與大地色系家具,只為讓窗外的蒼翠地景成為視覺主角,由內而外地展現自然質地。

秉持著「以更少的資源,享受更遼闊的生活」的理念,i29 以低調、內斂的設計語彙,讓建築得以由內向外開敞、擁抱周遭地景與生命力,讓置身其中的人親密地貼近大自然,隨著土地的吐息寧靜共居。

Article/ 鄭媛心.
Photography/ Tim Van de Velde.
Images Courtesy of i29.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如同「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喻示,擁有歷史的建築,其特別之處在於人們如何看待和解讀。義大利建築設計團隊 Studio Andrew Trotter 十年前首次在普利亞(Puglia)改建古蹟的工作時,就致力於在融入現代設計元素,同時保留住建築的歷史與風華——不僅僅是傳統建築的外觀,他們留存的是空間裡時間流淌的刻記與記憶。經過十年在普利亞的耕耘,Andrew Trotter 與夥伴 Marcelo Martínez 在南義大利寧靜小鎮 Soleto,買下一座閒置 20 年、建於 17 世紀的小宮殿「Casa Soleto」,既作為他們的度假小屋,也用作讓旅人休憩的旅宿。

索萊托(Soleto)位於義大利靴子鞋跟處普利亞區、薩倫托(Salento)半島的中心地帶,以擁有絕美的海岸線、油畫般的鄉村風光,以及留有希臘、羅馬與中世紀時期的遺跡而聞名。在這只有大約 5000 人的小鎮,時間的流速彷彿與它周圍地區錯置,Andrew Trotter 説:「小孩仍在街上進行遊戲,老人們則在台階上爭辯,奶奶們做著義大利麵。這個地方是以它的美食、咖啡和奶油小蛋糕(pasticciotti)而充滿魅力。」

這棟不到 70 坪的古老雙層建築宏偉而精美,磚砌外牆、庭園、挑高的拱形天花與小教堂,散發著巴洛克時期的光輝;但部分天花板的損壞、牆體的潮濕、排水系統和只有一間廁浴等問題,是 Andrew Trotter 和 Marcelo Martínez 面臨的挑戰。經過兩人的悉心修復與翻新,保留下建築原有結構,並邀請當地工匠修建原有的木門和窗戶,新與舊的時代邊界於是完美揉合——Casa Soleto 宛如凝結住時間,懷揣著 400 年前的記憶,穿梭到 21 世紀的小古堡。

推開由當地工匠手工上漆的雙開木拱門進入,前庭擺上一套餐桌椅,打造成能享受悠閒用餐時光的場所。庭院後方迎面而來的客廳,挑高 5 公尺的天花板和拱形雕飾壁面,營造出氣派莊嚴的氣息,但裸色光滑的石膏牆面,搭配手工感極強的軟裝配飾,包含布面沙發、陶藝品、麻料地毯等柔和了整體氛圍。廚房小巧精美且設備齊全,設計師盡可能保存了石材地板和大部分原有的廚房設置,如同回到奶奶家般,洋溢著鄉間樸實的氣息。

曾為建築的禮拜堂如今改為影音娛樂房,保留了教堂的特徵,天花尖拱下方一扇小窗讓光灑進,宛如彼時的祈禱還隱隱迴盪;一張長沙發延伸了視覺,並設有專屬的化妝室和室外淋浴區,讓空間增加了作為額外客房的功能。與客廳相連的餐廳,壁面雕飾的細節之處充滿手感,瀰漫著古老的餘韻;柔和的光罩上一層詩意陰翳,似是畫家明暗對比法的筆觸,仿若步入卡拉瓦喬的畫作裡。

「我們總是盡量選用天然材料,因為我們相信這樣比較能舒緩身心,也能為空間注入真實感。」對天然質地的堅持提升了空間的觸感,也在房裡暈染成獨特的色調;從澳洲品牌 Armadillo 的黃麻地毯、以靛藍色條紋與天然黃麻厚織而成的 River 地毯,到與牆面顏色融為一體的苔綠色 Terra 地毯,機械難以複製的手工靈魂使這些新傢飾化為魔毯,穿越時空,旅人和昔日的連結便在五感暗示下悄然成立。

另一側的花園房以綠色為基調,透過色彩的變換增加建築的活潑氣質,卻不失沉穩,是放鬆和閱讀的理想場所;踏出房外,一方小型泳池池水與仿若被曬到褪色的淡雅牆面,構築出午後一處迷人的休憩角落。

Casa Soleto 共計三間睡房,需要從入口庭院的樓梯到達。二樓以一座綠色小門廳連接三間臥室,過渡著樓上與樓下的公、私領域。每間臥室格局略有差異,但都設有獨立浴室;一間可以俯瞰街道和教堂,並擁有一座步入式衣櫃;一間附設一個小巧的起居客廳,沙發床可作為單人床;最大的主臥就連浴室都極為寬敞,老派的鑄鐵腳浴缸洋溢著懷舊氣息,還有一座私密的小陽台,俯瞰著樓下花園的動靜。

附設起居室的寬敞睡房。
起居室的沙發可改作單人床,成為另一單獨隔間。
最大的主臥設有一個俯瞰樓下花園的露台。

從迷人的光影佈局、睡痕猶存的亞麻床單,再到質樸卻充滿溫潤手感的傢具,Casa Soleto 的魅力正是在於「未完成」。當巴洛克壯麗的外觀訴說著優雅老去並非神話,Studio Andrew Trotter 也以樸拙的裝潢回應得恰如其分,用現代語彙把細水長流詮釋成生活、旅行的奧義,讓這座小古堡歷久彌新。

Casa Soleto
可至官網了解更多訂房資訊。

Article/ Meg L.
Photography/ Salva López.
Images Courtesy of Studio Andrew Trotter.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探索靈性生活的旅行在近年掀起熱潮,它既不是單純迷信的宗教信仰,也不是所謂脫離俗世的隱士淡雅,而是能夠在繽紛有趣的世界裡仍保有探索自我的空間,使得新事物持續流動於外界和內在,擁有更具創意也更平衡的生活。依循著這樣具框架卻又自由奔放的態度,今年剛落成、位於澳洲的「Sun Ranch」,便成為眾多旅人的靈感之地。

1970 年代美國加州興起牧場住宅風潮,結合對現代主義及大型開放式空間的嚮往,人們在西岸建築起休閒隨性的牧場生活。室內設計師 Julia Ashwood 與前時裝設計師 Jamie Blakey 依此為靈感,攜手一眾藝術家與設計師好友,在澳洲交織山海風光的拜倫灣(Byron Bay),將一座老牧場改造成具啟發性的鄉村旅居 Sun Ranch。

旅宿座落於佔地 55 英畝的遼闊牧場中,融合風格多元的共居空間與睡房。名為「漫遊者之家」(The Rambler House)的迎賓建築,沐浴在斜斜灑進的溫暖日光,彷彿 70 年代加州暖陽的懷舊濾鏡中,些許西班牙風格悄然注入;牧場建築最經典的下沉休息室,成為凝聚旅人的交流核心「巢穴」(The Lair),巨大的圓弧形煙囪壁爐留有裊裊燻煙的痕跡,一旁的「牛仔酒吧」(The Cowboy Bar)料理設備齊全,宛如一個客製化小廚房。傳統雕塑與赤土瓷磚面,混搭再生木材及金屬所製成的復古傢俱,加上環繞壁爐的兩席天鵝絨圖騰沙發,讓起居空間散發著大地氣息,卻又不失活潑、時尚感的品味。

門廊後方的「威士忌酒廊」(The Whiskey Lounge)風格則截然不同,帶點奢華的成熟氛圍,酒紅天鵝絨與黃銅壁燈增添些許性感風情;可隨意翻閱、播放的書籍與古董唱片,精心修復的 1970 年代音響系統和電唱機,宛若走進搖滾樂手的私人鑑賞室。

除了公共空間,「漫遊者之家」亦設有 1 間私人套房與 4 間僅限成人入住的客房。散發懷舊氣息的私人套房舒適寬敞,備有獨立廚房與浴室,適合想要更多私人空間的旅人;而客房每間房內則設有老式音響系統,午後泡進專屬的長型私人泳池更是一大享受。

另一側座落於山脊線上的「陽光牧長穀倉」(The Sun Ranch Barns)建築,不僅俯瞰著拜倫灣東北全景,更設置太陽能源和雨水回收箱,宛如一座自給自足的烏托邦。6 間以 70 年代歌曲命名的房內,沈穩的再生磚、亞麻布與木質調,打造出帶有鄉村氣息卻不失精緻的風格;訂製沙發床、壁爐與開放式廚房,勾勒出適合多人或與孩子共享的角落,甚至還有專屬的戶外燒烤 BBQ 空間。

秉持著打造出「the hotel of good times」的渡假場域,Sun Ranch 充分運用環繞周遭的自然生命力,規劃一系列有趣的戶外活動。旅人可以跟隨嚮導騎乘馬匹、穿越牧場,循著小溪探索蔥鬱的樹林,或在 25 公尺的山坡玄武岩泳池邊,欣賞山色、天幕與下方牧場日出日落時的美景。若期待更新奇的體驗,還能夠參與瑜伽、冥想或占星術等課程,再到湖邊的桑拿房放鬆疲勞、與其他旅客於戶外用餐交流,享受身心靈皆放鬆的美好時光。

坐擁豐沛自然地景的同時,Julia 與 Jamie 也重視與其相互敬重,於牧場內種植上萬棵在地樹木與植物(甚至吸引一隻小袋鼠固定來訪),同時引進永續建築設計,並選擇全有機的日常用品與農場食物,貫徹自然美學的精神。幽靜、樸實的田野,於是不著痕跡地堆疊出現代活力,讓 Sun Ranch 宛如一位透視生活的藝術家,在靜謐中自由奔放,卻又彼此和諧相依。

SUN RANCH
17 Byron Creek Rd, Coopers Shoot NSW 2479, Australia
T:+61-0428-043-509

Article/ 鄭媛心.
Images Courtesy of Sun Ranch.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繞在北京的胡同裡,名為「過道之家」的住宅早前彷彿與蜒狹窄的街道不分你我,即使在家中也總是穿梭在無規則的走廊。縱使如此,這裡依然是屋主與爺爺奶奶曾經共度童年時光的「故園」——無論是無法以「舒適」形容的舊房,又或是竹架上蔓生的藤蔓與瓜果,都不能輕易斷棄。幸經 CHAOFFICE 的修建設計,靜默生長的植物得以流佈在過去和現在之間,牽起今昔,織起新一代的花園天色,扎下成長的根基。

改造前的院內擠滿多間格局狹小、不正的小房,庭院更因久未有人居而成為親戚種菜的菜地。設計團隊在看似難以挽回的佈局中,以屋主的情感與老屋的歷史為重,留下最具代表性的三方屋舍:西房、北房、柴房以及廢棄多年的地窖,將新建的空間如過道般連接起舊建築,並加入符合現代生活的實用結構與機能。

連接南北兩端的西房重建為廚房與餐廳,既作為住家整體的中心,亦是貫穿房舍室內的過道。原本不到 2.5 公尺寬的空間裡,因敞開的大面玻璃窗,讓中庭的花園風光得以延續在餐廳牆上的鏡面,明亮、清透的格局,在裏外、虛實間形成寬廣的錯覺。

促狹的荒煙蔓草鋪上石板,轉變為精心整理過的田園庭院,結合舊木棚築起的新鋼骨棚架藏匿於綠葉間,綠藤順著棚架悠悠攀爬,在時序流轉與四季更迭中,逕自醞釀著碩大的瓜果與花葉,欣欣向榮的嫩綠濃青與老屋互相懷抱。室內,樸實的長木桌椅是一家人歡度時光的核心,或靜或鬧,或食或語;窗外,植披綠意成為居家風景的主角,或晴或雨,或往或今——屋主兒時所見的田耕趣致,如今下一代也見到了。

廚房古老的石牆還在原地,似是珍藏記憶般以玻璃框起,簡約的木製櫃面與飾版整合著空間的新舊。乘載家族故事的百年地窖藏在後方的沙發區,改作為酒窖與食品儲存庫;地底下的時空仿若靜止,裸露磚牆如古道鋪延,成為孩子們捉迷藏的遊戲基地,吹進新生的生活氣息。

原為爺爺奶奶臥房的北屋,設計團隊將其幾乎完整保留下,天花板的樑木、古老風情的木窗櫺、貼近土地的臥榻,和著新的玻璃窗與舊木門扉改裝的照明,迴盪著與胡同從前相似的空氣與聲響。床枕與被褥隨意鋪在榻上,古窗旁置著小木茶几,一個坐墊往上一盤腿,隨手泡一壺茶、聽風雨或蟲鳥鳴叫,茶香蒸氣穿過玻璃窗縫隙來到庭院,笑看孩子們嘻鬧追逐。

廚房後方轉角重新築起的南房作為主臥,設置一間擁有天窗的專屬衛浴,明亮的日光照在部分裸露的石牆,替室內增添原始質樸的氣息。一旁規劃出另一古樸小院,讓主臥被窗外綠意簇擁,拉開窗簾、坐躺床上,整面透明玻璃窗帶來了大自然的所有。

一條緊靠著庭院與小院的過道連結著舊時柴房,如今成了新的衛浴與儲物空間;設計團隊更加高結構、打造木梯,闢出第三間寢室——孩子們的閣樓臥室。高於外牆的小閣樓對內開了一扇小窗,眺看小院內的蔥鬱;對外則開了一面長型窗,可看著胡同內人們進出來往,趣味盎然。

CHAOFFICE 珍視著屋主的念舊情意,以極具巧思的設計手法揉合著老屋舍的種種痕跡,將她記憶中「故園」的面貌、色澤、氣味與質地,交疊進如今的新家園輪廓之中。走過數個年,如今屋主帶著自己建立起的小家庭,終於重抵兒時的那處院落,曾經割捨不了、放不下的回憶得以繼續安放,而未來,還將加上新的回憶。

Article/ Moumu.
Photography/ Zhu Yumeng.
Images Courtesy of CHAOFFICE.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掀開牆壁,在二或三層的小巧格局裡放進迷你家具——兒時玩的「娃娃屋」是許多人對「家」幻想的起點,目光穿梭在模型裡的室內空間,袖珍玩具滿足了「家家酒」的全部場景,描繪出理想居家生活的輪廓。越南中部芽莊市便有一棟如同娃娃屋的住宅,將花園包覆進開洞的牆面,在城市街景中打造出一處宛如綠色天堂的空中花園居所——「SkyGarden House」。

因應當地乾濕季分明的熱帶氣候,在越南典型狹長的建築面積裡,建築團隊 Pham Huu Son Architects(PHSA)巧妙利用僅 30 坪左右(100 平方米)的建地面積,在建築物垂直與水平面上打造出全方位的花園景致,無論是由內而外抑或是反之觀察,入眼皆是沁涼蓊鬱的自然風光。

一樓以 V 字型泳池環繞建築外部,如同護城河般的水色在夏日捎來陣陣涼意,亦將畸零的建地角落充分運用。室內各空間與樓梯運用大量玻璃,創造出無限的開放感;藉由中心開放式樓梯,建築團隊將位於一樓的客廳、廚房及臥室,二樓的兩間臥房以及三樓的主臥、花園一氣呵成,串連在一起。

秉持著與自然、綠意和諧共生的設計蓋念,SkyGarden House 在一樓與三樓各別設置了小庭院與一座寬廣的空中花園,更在建築各處內嵌種植區。內部選用簡約的暖色傢俱與鏡面,映襯著花園的蒼翠,亦強化空間視野;日光流轉之處遍布的綠植,既是天然的翠綠屏障,確保臥室睡房的隱私,也讓屋主一家無論置身哪間房,目光所及皆是生氣勃勃的清新風景。

尤其三樓主臥旁的空中花園,刻意不完全包覆的建築外牆,讓花草樹影如畫卷般自內而外展開,成為整體住家最迷人的空間佈局。

天井上方規律的條狀切割,與兩側種滿錯落植栽的矩形窗面,讓室內湧入充沛自然日光,隨天色在室內交織成豐富光影,消弭掉狹長空間的窒礙感,更減少了屋內白天燈源照明的依賴,營造出舒適愜意的生活氛圍。

考量玻璃吸熱、易使室內散熱不易的特性,建築團隊以分層設置玻璃,層層玻璃間隙讓空氣得以自由流動,引入外部空氣冷卻內部空間,有效降低室內悶熱;而客廳外圍的泳池除了增添豐沛的生活景致,在炎炎夏日也宛如天然的溫度調節器,成為整體住家的「自然化空調」。

在擁抱戶外風光與保留完好隱私間巧妙調和,SkyGarden House 宛如城市中的綠意天堂,光線在樹梢與草地上歡跳,替周遭街景闢出一片療癒視覺的角落,亦栩栩如生描繪出生活的暢快適意。

Article/ Meg. L.
Photography/ Hiroyuki Oki.
Images Courtesy of Pham Huu Son Architects.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位於墨西哥猶加敦半島的埃斯皮塔(Espita),因鄰近著埃克巴拉姆(Ek Balam)和奇琴伊察(Chichen Itza)的古老遺址、火烈鳥翩翩起舞的里奧拉加托斯潟湖(Rio Lagartos lagoon)、風情萬種的瓦拉多利德市(Valladolid)與神秘的天然井(cenotes),優越的地理位置讓旅人能沿路探索半島上豐富的自然風光,而其豐沛的在地美食、手工藝文化,以及融合殖民地風格與傳統建築的樣貌,更讓這充滿原始魅力的小鎮成為生態旅遊的夢想之地。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在這古老又保有純樸氣息的小鎮中,一座廢棄並塵封 30 年的建築,近年在法國建築師夫婦 Laura Lecué 與 Alan Montfort 的打造下,巧妙蛻變為結合餐館的飯店——Casona Los Cedros。建築前身原為充滿古老殖民風情的莊園住家,Laura 與 Alan 秉持著友善土地與環保的初衷,運用石材、天然纖維、皮克索伊木(pixoy)與楚庫姆樹脂(chukum)等當地天然建材,結合在地傳統石匠與木匠技法翻修,在揉雜現代、新舊交織的設計語彙中,堆疊出洋溢在地風情的嶄新風貌,宛如一座隱於喧囂的靜謐天堂。

Photography/ DIAFRAGMAS.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L 型的格局裡設置著大廳、酒吧、餐館「Casona」與 8 間簡約風格的睡房,連綿不斷的戶外庭院成為通往各處的過道,畫出一條瀰漫熱帶風情的蔥鬱動線。比鄰的大廳與酒吧座落於原始混凝土砌成的建築內,猶加敦馬賽克磚在地面交織出圖案,雪松木構築的大木窗、由小鎮木匠製作的桌椅家具,佐以由當地居民編手工製作的芭蕉藤燈具與繡花織品,替充滿大地氣息的自然色澤增添了一抹活潑的色彩。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Photography/ DIAFRAGMAS & Manolo R Solis.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Photography/ DIAFRAGMAS.

緩步向外,錯落的樹群、灌木與仙人掌描繪熱帶花園綠意盎然的生命力,Laura 與 Alan 保留下建築廢棄時蔓生的植哉,將其融入建築,巧妙轉變為天然的視覺屏障,為房客之間保留隱私。漫步其中,偶爾還能一瞥部分舊時的斷垣牆面,宛如遺址般任叢生植物攀拔,守護著一隅自家耕種、供餐館「Casona」料理的菜園。而最令人驚喜的莫過於夢幻的無邊泳池,水面隨白日或傍晚光影,折射周遭蒼翠或建築殘影,讓旅人沐浴在花園蔥鬱與芳香的同時,也一覽小城靜謐的天幕水色。

Photography/ DIAFRAGMAS.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作為埃斯皮塔唯一的精品飯店,Casona Los Cedros 的睡房也相當別出心裁,延續著整體自然質樸的風格,並同樣以在地工匠打造的家具妝點;一扇窗面捎來明亮,百葉設計過濾了刺眼與熱度,讓室內漫散柔和、溫暖的光線,簡約卻不失細緻。每間臥室皆設有浴室與宛如採光井的私人露台,其中一間套房更有專屬露天泳池,踏出房外便能眺望周遭的庭園綠意。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Photography/ DIAFRAGMAS.

Photography/ DIAFRAGMAS.

由大廚 Jorge Ildefonso 主理的餐館,位於半開放式的花園涼亭內;選用來自當地農戶或自家菜園的有機食材料理,將在地居民流傳的食譜注入精巧的創意,化為一道道蘊含四季風味的美味佳餚,盛裝在當地陶藝家的餐盤器皿。此外飯店還設有精緻的手工藝品店,並提供想放鬆身心的旅人屋頂瑜伽課程,在日出日落間享受心靈的片刻寧靜。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Photography/ Inés Miroslava.

猶如綠洲般的世外桃源,Casona Los Cedros 在從前與現代中,創造出屬於這片土地的雋永與風土人情,每處角落皆如同時間的迴廊,洋溢著墨西哥古城的舊日情懷,靜默中訴說著歲月的故事。循著這段往日時光的足跡,Laura 與 Alan 邀請旅人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編織出屬於這段旅途的新記憶,揭開曾經擦肩的墨西哥小鎮。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Casona Los Cedros
Calle 26 – 199 23x 25, Centro, 97730 Espita, Yuc., Mexico
T: +52-986-114-3220

Article/ Cinny.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Inés Miroslava & Diafragmas.
Images Courtesy of Casona Los Cedros.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從居家開展的生活風景,是由平凡卻珍貴的事物堆疊而成,偏偏仍有想為日常套上異國濾鏡的時候,渴望將不同城市的氛圍和意境,擁進自己的日常感官中。位於摩洛哥馬拉喀什(Marrakesh)的「Maison Brummell Majorelle」飯店,便將鬆弛愜意的居家氣息,調和進別具風情的異國色彩,在當地常見的摩爾式建築(Moorish architecture)中巧妙揉合現代主義風格,細細勾勒出一座粉色綠洲,與周圍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展現紅褐之城的精緻與典雅。

Photography/ Ely Sanchez.

Photography/ Ely Sanchez.

座落在從前法國畫家 Jacques Majorelle 的住家與工作室一旁——即後來被知名服裝設計師 Yves Saint Laurent 與 Pierre Bergé 買下的「Jardin Majorelle」——Maison Brummell Majorelle 由紐西蘭建築師 Bergendy Cooke 攜手當地建築師 Amine Abouraoui 共同打造,不僅眺望著 Jardin Majorelle 迷宮般的花園,更從花園中的 Musée Berbère 博物館汲取靈感,以立方體的造型與幾何線條,描繪著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美感,成為設計與建築愛好者口中一處「夢幻得不真實」的旅店。

Photography/ Christopher Stark.

Photography/ La Dichosa.

Photography/ Emily Andrews & Christopher Stark.

共計三層樓的 Maison Brummell Majorelle,赤土與生石灰築起的粉色牆面調節著室內溫度,與一旁 Jardin Majorelle 的鈷藍色建築相映成趣;不同大小的圓弧馬蹄形錯落倒置,在外牆刻出窗口與陽台,藉由比例調和光線與陰影,讓建築主體宛如雕塑般,提供豐富的感官體驗。

Photography/ Christopher Stark.

踏上階梯迎來一面黃銅色的拱門,巧妙過渡著街道與室內;抬高的地面讓接待處實為位於二樓,並設有一處小休息室與三間 Garden Deluxe 睡房,各自坐擁著私人花園和戶外浴缸。

Photography/ Christopher Stark.

Photography/ Christopher Stark.

Photography/ La Dichosa.

Photography/ La Dichosa & Anthony Perez.

穿過廊道下樓至底層,這裡則是飯店的公共空間中心。走廊盡頭是結合圖書室的起居空間,沈穩的炭色牆面、壁爐與鬆軟的沙發,營造出愜意閒適的居家氛圍;而最特別的莫過於傳統土耳其浴室,設有按摩室、蒸汽浴和加熱浸泡池,是旅途一天後放鬆身心的最佳場域。另一側則設有經典的摩洛哥式廚房與餐廳,供應著摩洛哥傳統、道地的料理。

Photography/ Anthony Perez.

Photography/ Christopher Stark.
Photography/ Christopher Stark.
Photography/ Christopher Stark.

Photography/ Anthony Perez.

多面圓弧形的大窗讓底層室內迎來明亮日光,倒映著周遭花園景致與泳池的清涼水色,寬廣的戶外區域散落著用餐長桌或隨意小憩的角落,不同層次的植物形成深淺錯落的綠,與雕塑般的建築形式形成對比,替室內一片柔和的白、灰與奶油色系,注入蔥鬱的生命力,彰顯色彩的溫潤質韻,亦增強了城市綠洲的概念。

Photography/ Christopher Stark.
Photography/ Emily Andrews.

Photography/ Christopher Stark.

Photography/ Anthony Perez.

Photography/ Anthony Perez & Ely Sanchez.

Photography/ La Dichosa.

Photography/ Christopher Stark & Fulya Celik.

除了一樓的 Garden Deluxe 之外,二樓另外有五間 Majorelle Superior 睡房,建築外觀倒置的馬蹄形巧妙化為窗口或小露台,畫出圓弧輪廓的窗外景致。在或灰色、或粉色的水磨石地面上,訂製的黃銅燈與桌子、由當地工匠精心製作的床架及床邊桌,搭配上 Egon Eierman 的設計椅和 Ingo Maurer 的紙燈籠,亦可見馬拉喀什比利時藝術家 Laurence(LRNCE)和瑞典藝術家 Per Henrik Adolfsson 的紡織作品,讓當代作品與經典設計相融,散發出兼具時尚與內斂的優雅感。

Garden Deluxe. Photography/ Emily Andrew.

Garden Deluxe. Photography/ Emily Andrew.

Garden Deluxe. Photography/ Emily Andrew.
Garden Deluxe. Photography/ Emily Andrew.

Garden Deluxe & Majorelle Superior. Photography/ Ely Sanchez & La Dichosa.

Majorelle Superior. Photography/ Christopher Stark.
Majorelle Superior. Photography/ Christopher Stark.

Majorelle Superior. Photography/ Christopher Stark.

Majorelle Superior. Photography/ Christopher Stark.

秉持著注重精緻細節、將現代設計與結合傳統為初衷,Maison Brummell Majorelle 以乾淨利落的線條和簡單卻不馬虎的形式,打造出一處旅程中寧靜的避風港。粉褐色的旅宿背景是一片清澈的藍天,白日沐浴在綠意盎然的花園中,享用鬆軟的巴格里爾(baghrir)煎餅與薄荷茶,傍晚在起居室的壁爐旁小酌——隨著一日光影的變換,讓自己與四周的蔥鬱一同呼吸,在遙遠異鄉切身感受著如家般的自適愜意。

Photography/ Christopher Stark.

Maison Brummell Majorelle
7 Rue Al Madina, Marrakesh 40000, Morocco
T: +212-8086-25000

Article/ Summer.
Photography/ Christopher Stark, Ely SanchezAnthony Perez, Emily Andrews, Fulya Celik & La Dichosa.
Images Courtesy of Maison Brummell Majorelle.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北京西部太行山區的一處院落,在二戰時期經戰火毀損,後又被日軍徵收重建作為臨時監獄,圍繞院子的單斜屋頂加上圍牆彷若重山籠罩,陰影在這四方天裡蔓延。戰爭結束後,院子回歸原主,人事在此地更迭,時間無情的前行,但這裡的磚瓦仍保留著時代的刻痕,高牆也始終佇立著靜看人來人去。經若干年的閒置與廢棄,建築設計工作室 CHAOFFICE 看著院中向上掙扎生長的草木,深感老屋的生機未曾斷絕,將其改造成恍若重生的住家——「跳牆之家」。

CHAOFFICE 留下了老屋原有獨特的空間配置和特色,如舊門樓、影牆、屋頂和屋面磚砌結構,用古老的元素響應土地的記憶。並用新材質的碰撞,包括輕質鋼、大面積的玻璃窗和紅雪松飾面,展現建築重生姿態的多元與變化。在原屋舍各自的基礎上增加的鋼結構,除了使倒塌的原屋得以穩固,也在院牆角落加建新的房舍,連接起原本獨立的 4 間老房舍。

老屋上方也增加三座新的「寄生」建築空間,因其型態與結構,設計團隊賦予它們令人莞爾的命名:「提籃」、「手提箱」和「高腳櫃」,裝載的不僅是流通內外的陽光與空氣,還有突破高牆的人們的視線與活動,像是正準備爬牆的頑皮孩子,從牆內向外好奇的遠眺,自然與生氣由此照亮了陰暗,讓跳牆之家終以「成家」。

重獲新生的建築以庭院為中心,向內的立面被全部打開,大面積的玻璃取代了磚牆和細密的木格扇,光線流轉於各自獨立又相通四面的空間,白牆反射下,豐富了內部的光影環境。家的動線與生活機能亦圍繞著庭院展開,南屋臨胡同的牆面作為新的入口,向內是開闊的門廳,臨牆的兩側滑門,暗藏著收納雜物的儲藏室、設備室與洗衣房,以及一座通往二樓的樓梯;二樓即是新建的「手提箱」,宛如小巧的高空閣樓,可用作於遠眺南面景致的客房。

位於東屋的主餐廳迎來充沛的庭院日光,也是住家的整體核心;角落後方增設了兩間睡房,以過道劃分出公、私領域,讓睡房與喧鬧保有距離。東屋的外側與上方拓建出鋼結構「提籃」,在一樓闢出連接餐廳的開放式廚房,玻璃高窗最大程度引進街道光線,擴展出具層次的空間感,亦連結起內外。

二樓則將原始屋頂的斜坡,改造成寬敞的木製梯臺,層層階梯下的玻璃,不僅讓日照引入下方餐廳,在上更擴大了露臺的有限面積。午後坐於混凝土長桌旁,伴著周遭山川沃野的小鎮風情,一家人能於此野餐、小憩或蒔花弄草。

圍繞中庭的另兩側原本是建築最破舊的老屋,設計團隊更換腐朽的木柱,重鋪屋面,最大程度維持原狀,作為主要公共空間的輔助。兼具小客廳、書房和茶室的北屋,以階梯形式向下延伸水平,既可作為席坐,也可用於擺放裝飾小物的檯面。

西屋則承載著更多功能的用途,一樓作為一家人的影音娛樂空間,爬上小樓梯,搖身一變成為孩子們的秘密基地,也可作為更多訪客留宿的客房。

CHAOFFICE 巧妙揉合著建築的老磚瓦與木樑柱,佐以同樣溫潤的木製家具、內裝與磨石子地面,以樸實卻溫馨的氣息烘托著庭院流轉的四季風景,讓跳牆之家的重生之姿,得以映照其古色古香的所在,將戰爭和家族記憶封存在磚瓦的細縫中,迎接明日的陽光。

Article/ Meg. L.
Photography/ Zhi Cheng.
Images Courtesy of CHAOFFICE.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就算蓋了再怎麼氣派的大樓,也沒辦法複製這條商店街帶給人們的溫暖啊!」動畫《哆啦 A 夢》其中一話的結局中,來自 22 世紀的木匠機器人如此說著,撫平了胖虎對於家中老舊雜貨店可能被新型態便利商店取代的焦急心情,卻也道出現實中日本商店街所面臨的危機,以及街上人們的思憂與情懷。

曾經是日本人生活核心的商店街,於 20 世紀末開始出現危機,不斷興起的高樓大廈與現代化商店,讓原先生氣蓬勃的商店街逐漸冷清;從未經營店面但把此景象看在眼裡的小田原先生,因此將自己於東京中野區商店街上的自宅交給 Niko Design Studio,期許建構出一座無論歷史如何刷洗、城市如何變化都難以替代,並且持續為街區帶來活絡之氣的空間——「月のとびら」(又稱「小田原之家」)。

Photography/ Nishikubo Taketo & Sobajima Toshihiro.

Photography/ Nishikubo Taketo.

深受「廢墟」般的建築吸引,小田原先生最初便提出「廢墟」的想法——這因某種目的而築起、在完成其原始任務後,卻因種種原因而被遺留各處,即使它們不再扮演具功能的角色,卻記錄著歲月的片段歷史,在周遭發生巨大變化後仍散發著魅力。依循著屋主的理念,設計團隊便打造一座即使未來被野生植栽蔓蔓覆蓋也依然迷人的外觀。三層樓清水模的建體,維持了商店街房屋「住商合一」的特性:一樓規劃出可作為畫廊、店面與工作室的半公共空間,二樓以上則是設有外部樓梯的住宅空間,既可整合、也可分開使用。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日本經濟起飛初期,辛苦謀生的商家們為了不浪費土地資源,所興起的店面都緊貼著道路,成為日本商店街知名的「看板式建築」。這種機能最大化的建築特色,卻也失去了「留白」所帶來的生活感。有別於商店街的傳統店面,Niko Design Studio 將建築整體向內縮減,在建築與街道間留下一塊空地,讓日常生活與街景保有一段緩衝的距離感,成就了整合公共與私人場域的創新型態建築。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在這片空地上,設計團隊也築起樣態乍看不完整、不具實質功能性的架空空間(Piloti)——它太深不能稱之為門,卻又太淺也不能稱之為通道,宛如門廊般過渡著建築與街道,柔軟描繪出一道不那麼硬實的邊界;伴隨一棵大樹與幾株植栽,便化爲一座為路人提供遮陽和躲雨庇護的迷你前庭,人們能於此自在駐足交談,也不怕打擾後方的店家與住戶。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 Nishikubo Taketo.

建築落成兩年後,小田原一家因工作搬遷至鄉下,將心愛的住家交由 Niko Design Studio 管理,重新構想這座「小田原之家」在社區中的角色,將其轉變為當地居民與旅人能彼此交流的中心。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Photography/ Nishikubo Taketo.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拉開店面木門,一樓是略為下沉的商展空間,供設計團隊與當地商家舉辦展覽、設立主題商店,嵌於兩側牆面與窗戶的壁龕可靈活陳列各種商品與作品;後方則被規劃為睡房,也可當成 Airbnb 旅居空間,成為世界各地旅人們來訪時的短暫落腳處。

Photography/ Nishikubo Taketo.
Photography/ Nishikubo Taketo.
Photography/ Nishikubo Taketo.
Photography/ Nishikubo Taketo.

從外部樓梯通往二樓,迎來一座明亮開放的露台,玻璃門後方式起居室、餐廳與廚房,午後日光照進直條紋路的混凝土牆面,描繪出有序又分明的光影。三樓則作為浴室、書房與兒童睡房等家屋空間,再向上走去還有一座露台,可從屋頂觀看後方與周遭街景正,感受商店街的熙來攘往。

Photography/ Nishikubo Taketo.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Photography/ Nishikubo Taketo.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Photography/ Nishikubo Taketo.
Photography/ Nishikubo Taketo.

腹地窄小的「小田原之家」不急於向外擴張其領土,反而藉由空間縮減隱身於樓房及街道間,卻又緊密貼合著商店街最核心的「共生」價值。Niko Design Studio 巧妙拿捏著「距離」,既描繪、模糊卻也整合了公私領域的邊界,同時將城市、街區的未來變動也納入考量,讓「小田原之家」能從容分層運用,和不斷發展中的城市,有機地變動、共存。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Photography/ Nishikubo Taketo.

Photography/ Nishikubo Taketo.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隨年月的流逝,如今牆面、屋頂緩緩爬上交纏的藤蔓,彷彿披上一層柔軟的綠毯,體現了最初所描繪的樣貌——成為一個隨時間、隨街區一起呼吸、成長的「未來廢墟」。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Article/ 鄭媛心.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 Nishikubo Taketo.
Images Courtesy of Niko Design Studio.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