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印度南部的邦加羅爾(Bangalore),享譽著「花園之城」的美名,你能漫步邦加羅爾宮、見證瓦迪亞爾王朝的輝煌,亦可以在拉爾巴植物園,和豐沛的綠色植物一起行光合作用。在這座花園之城裡,一座名為「House of Greens」的住宅隱身於一處靜僻的社區中——正如其名,無論是視覺或空間感受,都被包覆在鬱鬱蔥蔥的綠意裡。

由建築團隊 4site architects 為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打造,House of Greens 依循著屋主對綠色生活的理想,以節能、減碳與擁抱自然為設計原則,在長方形的建築量體中,藉由向內局部挖空、減少牆面的規劃,形成每層樓皆與庭院綠植錯落相交的格局,讓花園裡的豐沛生機自然於室內流動,實踐屋主嚮往的永續生活。

“為了向邦加羅爾致敬,這棟住宅的主題是反映花園和豐富的綠色空間。

藤蔓垂墜於屋外,隨風輕輕地搖曳,軟化建築原有的剛硬調性。穿過車庫旁的木條門,石頭步道悠悠通往一樓玄關,一尊象徵慈悲與愛的克里希納神像(Krishna),靜靜歡迎每個返家的身影。在自由、開放式的佈局中,挑高設計的客廳連接起廚房與餐廳,僅以木材與花崗岩交替的地板巧妙區分。木框落地門窗迎來後花園的蒼翠景緻,大幅提升整體視覺的通透感,一座自天花板垂掛而下的鞦韆盪椅,可隨吹進的微風節奏一同擺盪;明亮的採光與通風,清脆悅耳的鳥叫與枝頭樹葉的光影……生意盎然的自然風光在起居間緩緩流動,讓烹飪料理的時光也輕鬆愜意起來。

餐廳旁座落著一間迷你的祈禱室,三側牆面皆採用方形玻璃磚搭建,打造出幽靜又適合冥想的角落。年邁父母的睡房則位於樓梯後方,並獨自享有一方小露台;二樓種植的藤蔓垂掛而下,如一襲柔軟的綠色簾幕,將午後日光篩成柔和的溫度,也成為隔絕隱私的天然屏障。

二樓座落著主臥、孩子房、書房與另一個更私密的家庭起居室,最特別的莫過於那被「切開」數個開口的紅土石牆面,混搭上玻璃與天窗,既削減了材質的厚重感,也讓光線能穿透近室內深處,讓空間更顯明亮輕盈。

位於建築前側的主臥也相當別出心裁,在木質窗框、地板的主色調中,窗簾、寢具等織品皆選用溫柔的鼠尾草灰綠,牆面飾以同色系的熱帶叢林壁畫,注入一股寧靜安祥的氣息。主臥外還連結著一個私人小花園,露台上花草蔓生、坐擁著周遭環繞的蔥鬱樹景,模糊了室內外的界線。

三樓設有健身房、一間可作為客房的睡房以及一個大型露台;每層樓皆以超出牆面的地面尺寸定義著空間邊界——它們既可作為植物生長的植栽區,也打造出層與層之間「涼亭式」的半戶外環境體驗,讓一家人無論身處哪間房,都能享受著茂盛綠意與明媚日光,和大自然緊密連結。

在木材與石材之外,設計團隊在家具與結構上也採用大量環保材質,並設置雨水貯集系統、被動供冷和製暖系統,而局部挑高的空間規劃,也在屋內闢出良好的通風路徑,讓 House of Greens 能充分利用對流自動散熱降溫,有效降低建築的能源使用與環境碳足跡。

從交錯安置的露台與花園、裡裡外外湧入的豐沛綠意,再到考量節能與環境友善的規劃細節……藉由設計,4site architects 將屋主永續生活的理想根植於建築藍圖。那在鞦韆椅上搖晃過的日常,想必是以充滿敬意又親密的生活節奏,與大自然共生共居。

Article/ Summer.
Photography/ Ar. Ekansh Goel(Studio Recall).
Images Courtesy of 4site architects.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旅行動機是一股求同存異的複雜悸動,好比熟練地動著筷,與找不出語言描繪的異國滋味交手;某天一時興起躍入罕見的岩洞井,才在碧波蕩漾間,飄飄然發現久違的泳技原來從未離身。既然悸動的來歷殊異,同一片異地在旅人口中註定眾說紛紜,關於至美至善、必吃或必玩都有萬般傳說。

墨西哥猶加敦半島的天然岩洞井環境保護區內,在距馬雅文化遺址馬雅潘(Mayapan)、奇琴伊察(Chichén Itzá)與烏斯馬爾(Uxmal)的不遠處,一座名為 Galopina Casa Silvestre 的旅宿矗立於叢林深處——這占地七公頃的莊園,前身原是赫納昆劍麻農莊,周遭堪稱渺無人煙的荒野,鄰居更遠在一公里之外,讓人煙與喧囂皆恍如上一世的記憶。

對於在巴黎相識的店主 Elisa 與 Guillaume 來說,從零打造一間旅店如同中年才啟程的冒險之旅,更是同中存異的兩縷靈魂各自理解同一片土地。在探勘場地、清除雜草後,兩人獨留樹木界定區域間的關係,不追求將人造建物隱入環境的巧奪天工,大小量體反倒刻意凝結成幾何狀,任俐落的稜角從柔軟綠意間浮現,人為干預的痕跡錯落,一股在荒野中喜逢庇護的安定感遂油然而生。

深究起來,涵構主義(Contextualism)之所以能在此發揮得恰到好處,除了悉心打理室內的裝潢擺設、料理飲食與室外環繞的一花一草,在地建築工作室 TACO 顯然功不可沒,不但分析有形因素,亦將文化意象納入考量,感官所及的一切都有地域連結可循。於是這座莊園自 19 世紀龍舌蘭種植業興起至今的光陰流轉,用一宿濃縮得無比難忘,幻化為各路旅人的夢幻體驗。

陽光與風穿得透混凝土格柵結合鋼材、雪松木雕琢而成的典雅窗櫺,讓旅人能自然意會到洋溢猶加敦風情的在地元素,風光卻也不因此流於媚俗。如今,點綴荒地的植被、土地界標、建物和路徑都呼應著曾經在場的風土,劃分出南、北區的蜿蜒步道原是撿拾龍舌蘭葉的路徑;中央小丘由石灰岩風化而成,圓泳池不偏不倚嵌入南側坡,隨興擺開幾張躺椅,面朝廚房、餐廳、起居室和露台等交誼區所在的主屋。

若沿著質樸的擋土牆邊北行,越過小橋便是共計五間客房的住宿區;其中兩間洞穴形客房嵌入山坡,散發一股渾然包容萬物的地球氣質,另外幾間則於在山丘上俯望,將周遭景致一覽無遺。每間房都備有私人露台或瑜珈墊,格局更暗藏玄機——延用馬雅房屋特有的黃金比例,並依坐向微調室內布局,再搭配主人精心揀選或親手製造的傢俱;欣賞出自工匠之手的裝飾品之餘,也不妨找找由 Elisa 與 Guillaume 親手製作的作品。

Galopina 不只是旅館,而是靈魂歸宿。

物件如記憶載體,經生活的熱忱重鑄後,又造就開啟新緣分的契機。「這裡對 Guillaume 來說是大樹、果園與大自然。對我來說,則是盡情設計和烹飪的所在。」Elisa 透露,「而我們最喜歡的,都是透過來訪的旅人,遇見新的文化和冒險。」

信奉享樂主義的旅人,白天可以觀賞林野與繽紛鳥類,在泳池邊放鬆、看看書,盡情享用啤酒、雞尾酒配上鱷梨醬或鷹嘴豆泥;待夜幕漸落,便在星空下聽蟋蟀大合唱,從容的寧靜感固然源自現代人難得遠離塵囂。更無畏的話,千萬別錯過身在世界頂尖蜂蜜產地的地利之便,除了能體驗照顧蜜蜂,Galopina 從自家花園直送餐桌的沙拉或醬汁、糕餅、甜點⋯⋯等菜餚也多半加了蜂蜜,意猶未盡的話,退房時也別忘了向 Galopina 買走一絲甜意。

乾爽宜人的冬天是猶加敦的旅遊旺季,但 Elisa 反倒更推薦在春光瀰漫的雨季來訪,旅人能在萬象更新的景象中,更深入一探此地獨具的生機層次。畢竟,Galopina 不只是想要旁觀過客從一地趕赴另一地,而是試著逆行回時鐘發明以前,按太陽的韻律生活。

這是個適合停下來的世界。

Galopina Casa Silvestre
Carretera Seye – Acancéh, Supermanzana Tablaje Catastral 3096, 97570 Seyé, Yuc., Mexico
T: +52-999-638-8437

Article/ Rachel S.
Images Courtesy of Galopina Casa Silvestre.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以一把白色吉他與音樂,動畫電影《可可夜總會》連起人世與阿茲特克死亡女神 Mictēcacihuātl 的世界,彼端親人重聚的交誼廳沒有死亡的晦澀與腐敗,宛若黑夜中閃爍的星辰,斑斕色彩的剪紙碎片飛揚,在連綿一片的大地上展開不同的天光。以此為靈感,建築師 Lê Trọng Duy 以一片虛實相交的絢麗天花,打造白日與夜晚皆有各自空間表情的住宅「Coco House」。

Coco House 的實際面積約 43 坪,不算小的空間內格局卻偏狹長,且因屋主為診療師,希望能集診療室、庭院、起居空間於屋內。在此艱難的任務中,設計師卻能在有限的格局裡實現所有機能,甚至完美呈現屋主希望的寬闊空間感;汲取「光」與「水」兩種元素的特性,運用鏡面與玻璃材質的穿插,讓靈動變換、交替的光影,巧妙替住宅增添迷人的生活質地。

住宅以玻璃磚砌築成海洋般的波浪包覆著水泥牆面,蜂擁的陽光折射進室內,成了柔和溫婉的自然光,讓內、外兩界彼此交融,卻也充分保護屋主的隱私。踏入屋內,門口玄關處右側以隔間設為診療室,並以一方小巧的水池庭院,區隔出屋主的起居空間。水池上方的二樓外觀同樣以玻璃磚包覆,設計師在連接牆面鏡子處向內挖出了半個拱形,在鏡面倒映下完好描繪出如拱形窗的輪廓,別具巧思。

為減低一樓空間實牆的壓迫感,牆面上畫出圓弧線條向內挖凹、貼上鏡面,折射著植栽盎然的庭院——建築外觀的窄小對比著室內的無限空間感,宛若兩側還有更遼闊的空間。錦鯉悠遊的水池以「L」形圍出客廳輪廓,沙發改為特別訂製成船型的座椅,營造出如同「乘船渡溪」的趣味;戶外的綠意移植進室內,而室內景卻又像是被安置在大自然中,讓住家如同一座小型生態。

後方的餐廳、廚房僅以地面材質做出區隔,讓整體視覺通透無礙,餐桌旁更設置了一張愜意的吊床;而可延伸拉長至客廳區域、容納 16 人的餐桌,讓家人、好友拜訪也有足夠的入座空間。天花板挑高處則是設計師的得意之作,滿佈大大小小大理石、鵝卵石的玻璃帷幕,讓日光在室內錯落成細緻的光斑;夜晚開啟情境照明,則宛如置身星光點點的夜空之下——宛若搭起一座虛實交錯的維度,在屋內創造出斑斕奇幻的空間感。

位於二樓的客房,考量房間位於建築中央會略顯陰暗,以玻璃磚牆穿插引入一樓前後兩側的日光。餐廳後方的主臥室裡,建築底部畸零的梯形空間又另外座落著一座小庭院,一株小樹迎著天光向上伸長,日光浮游,樹影柳柳,成了睡房內的私密小天地。

Coco House 在滿足屋主實際需求與現代生活機能之外,Lê Trọng Duy 以玻璃、鏡面與透氣磚材質交替的手法,透過光線的佈局與調度,讓狹長的格局不僅容納工作與起居空間,更完好注入光和水的波動光影,讓屋主能貼近自然、實現室內庭院的理想,也替生活增添了些許夢幻情境。

Article/ Moumu 矛木.
Photography/ Trieu Chien.
Images Courtesy of Duy Le Architects.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上世紀 80 年代,一位攝影師邂逅位於南義的度假勝地普利亞(Puglia),旋即迷上那裡粉彩畫般的城鎮質地。天空浪漫透亮,彷彿為了配合經白灰刷洗的牆面而自動調降彩度,拱門無所不在,每兜過一個轉角都會遇見的樸拙輪廓越看越可愛;泳池畔的木躺椅上,紅帆布飽滿而不豔,琥珀色瓶罐躺在白桌巾上靜靜折射著光影,一切彷彿都在向文藝復興的靜物畫遙遙致意。

對普利亞一見鍾情的那個癡人,是義大利當代攝影先驅 Luigi Ghirri。其後十年,故地重遊成了日常事項,遲暮的生命被換算成光,灑上底片,普利亞的風景無論怎麼看也看不老。如果這片土地上住一晚,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對這份繽紛逸趣領略得最透徹的人,莫過於在紅土碧海間土生土長的 Giuseppe De Vanna,否則,他也不會與擁有豐富建築與工業設計經驗的 Studio Andrew Trotter 攜手,在家鄉最古老的城鎮奧里亞打造 Borgo Gallana 旅店,將小巧農莊翻新成休憩祕境,召喚出童年回憶,證明現實能比夢幻的想像更不可思議。

”「單純和道地是我們的兩大核心價值,而設計師 Trotter 總有辦法善用這裡的建材和傳統建築工法,和在地工匠一起詮釋出『普利亞式』單純精神。」——Giuseppe De Vanna

橄欖葉悠悠搖曳,徜徉在灰綠色調中的三幢白色傳統石屋佇立了幾世紀,海濱小鎮的遊人笑鬧也好,被農田清香滲透的幽幽夜色也好,人類足跡來來去去沒留下鮮明痕跡,但是以當地盛產的火山砂岩「tufo」建造的石屋不僅把傳統的生活方式記得清晰,住起來也冬暖夏涼。采風與採光都是魅力的原料,在這裡,因地制宜反而像一種倒敘的修辭,人與地方靈活而大度地笑望彼此,沒有誰是誰的襯色。

Borgo Gallana 保持本真的追求結合摩登時代的度假渴望,三幢客房——或說,「客宅」更貼切——各具特色,除了皆有設備齊全的室內廚房與衛浴,也都設有一個戶外廚房的私人庭院與戶外淋浴露台,把用餐與淋浴時光泡進遼闊無邊的天地間,即使酒足飯飽,在粼粼光浪中忘情流連的理由仍多得不得了。

名為「Casa Camino」(煙囪屋)的房舍瀰漫著簡約舒適的氣氛,亦是唯一能圍著壁爐享受溫馨時光的選項;「Casa Luce」(光屋)寬敞明亮,「Casa Limone」(檸檬屋)自然也名符其實,用一園迷人的檸檬樹把空氣染得青翠欲滴,關於旅行的萬千滋味,想必會在此拾得一抹清新的隱喻。

Casa Camino.
Casa Camino.

Casa Camino.

Casa Camino.

Casa Camino.

室內設計延續新舊交融的品味,建築團隊親自設計好石造洗手槽、浴室與廚房檯面後,便借助當地巧藝的力量來實現藍圖;房內精心選用當地餐具品牌 Nicola Fasano,搭配 Frama、Lumina、Bongio、Tine K……等知名品牌的復古傢飾,以內斂的現代元素交織出獨特的空間風格;沿著老屋及整座城鎮留下的線索,房內的拱形天花板、拱窗將比例拿捏得俐落又優雅,無論從哪個角度望出去都如詩如畫。

Casa Luce.

Casa Luce.

Casa Luce & Casa Limone.

Casa Limone.

Casa Limone.

「我好愛在鎮上閒晃,感覺好像一回過神來,就發現自己跑進 40 年代的電影裡了。」設計師 Trotter 說道:「這個小鎮一點也沒變,依舊是大家夢寐以求的義大利,原汁原味。」他把這股眷戀埋進層次變化多端的視覺和觸感中,邀請藝術家 Cosimo Terlizzi 與 Damien Modolo 為旅店規劃公共花園,想像一座地中海專屬的生態系統,讓各種原生及特有種植物在悠遠的橄欖林中重獲新生,也拯救了原先可能消失的記憶。

綠意映照著波瀾不興的游泳池面,走過下午看書的躺椅,向似乎滿腹心事的仙人掌打聲招呼,穿過落地窗回房前,瞥見黑色烤漆的戶外金屬壁燈已悄然上工——那同樣出自 Studio Andrew Trotter 建築事務所之手,在把普利亞昔日燦爛蓋回來的路途上,提醒旅人記住心曠神怡的瞬間,與那瞬間亮起的光芒。

Borgo Gallana
Contrada Gallana, 1, 72024 Oria BR, Italy
T: +39-393-811-1988

Article/ Rachel S.
Photography/ Salva López.
Images Courtesy of Studio Andrew Trotter.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設計師打造一座住家,除了要符合現代生活機能與便利性,更需為了屋主「理想中的生活」,深入理解其職業、喜好風格、興趣、收藏,甚至到一日作息等細節,將其統整為實際需求,方能開始動手設計。日本滋賀縣湖南市的「石部之家」,即是其屋主向設計事務所 ALTS DESIGN OFFICE 提出一個較為少見的要求——「就像住進一間舒適的倉庫一樣。」

近年由於生活型態的多元與老屋改建的風潮興起,越來越多人將舊倉庫改造為住宅,但商用與工業用空間多半因隔熱問題,需花費更多成本才能改建為家用空間;ALTS Design Office 便反其道而行,直接打造出一座有如「舊倉庫翻新」般的新建築。兩層樓的半開式格局,融合空間的多功能和靈活性,將屋主石部一家對工業空間的嚮往實踐。

「我們希望由此創造出一個不受時間束縛的自由空間,豐富的生命似乎就存在於此。」——ALTS DESIGN OFFICE

緊鄰著街弄巷道,石部之家銀白色的波紋鋼板外觀,仿若一座「真正的」工業用建築,看似極其平凡,卻因「住家」的本質而更顯特別。在模擬工業空間的風格下,設計團隊仔細考量隔熱、通風、採光、維護與結構安全,並採用環保建材搭建,甚至將局部細節做舊處理,讓石部之家宛如經歷過一段歲月的洗禮。

踏入木門玄關進入屋內,一樓為開放式廚房與用餐空間,玻璃落地門窗加強了自然採光,讓內部通透又敞亮;餐廚區後方置入一白色立方空間,將較為私密的多功能與衛浴間圍起,同時在視覺上適度的留白,平衡了貫穿整座住家的木格柵,減去厚重的壓迫感。些許懷舊的皮革單人沙發、從天花板懸掛而下的燈具、水管組成的移動衣架……設計團隊特別選用各種木質、藤編與金屬家具,呼應整體的木造質地,不僅為室內注入溫度,更巧妙營造出美式工業風。

二樓迎面而來的小巧客廳,實則位於一樓立方體構成的夾層之上,並以此為中心規劃出流暢動線,左側緊鄰獨立的主臥,後方明亮的廊道設置衣櫃,並替未來的兒童房保留適當的空間;窗邊角落放入一張書桌,即是簡易的小書房,而廁所則依循一樓的設計,包覆在一面白牆之後。高低差交錯的設計,有效提升了小宅的開闊感,放入沙發、家具、擺飾與綠植,便簡單營造出居家感。

「我們創造了一處開放式空間,以便屋主能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調整、安排。」因應這年輕一家三口需求的室內佈局,讓家中能任意變化並多元使用,局部的空間留白平時既可作閱讀、休憩的小天地,當客人來訪時,也能用作為臨時客房,或在未來成為孩子的活動空間,隨日常生活而靈活調度。看似不起眼的建築表象下,ALTS DESIGN OFFICE 以兼顧實用、屋主美感需求的設計,實現屋主對生活的憧憬。

Article/ Summer.
Photography/ Yuta Yamada.
Images Courtesy of ALTS DESIGN OFFICE.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童年時最嚮往的童話故事畫面,便是一座位於森林深邃之處、透著溫暖光暈的小屋;清晨伴隨著煦煦陽光,夜晚則沐浴在月色之下,以簡單純粹的節奏安放身心,在一片蔥鬱裡回歸自我,讓家不只是一處療癒的空間,也成為生活想像力的起點。如此令人憧憬的住家,如今在越南大叻市(Da Lat)裡實現,由 Pham Huu Son Architects(PHSA)打造的「Bo Cau House」,以美好地難以置信的姿態,宛如童話場景般靜靜佇立於松樹林。

風景如畫的大叻山地處溫帶氣候,在海拔 1500 公尺構築的 Bo Cau House,命名取自越南文「鴿子」之意,化住家為山林中的幽靜之巢;設計團隊在自然環境的隱密性、居住的實用性之間拿捏著平衡,反覆斟酌度量成設計重心。堅固的波浪金屬板材穩固著建築外觀,阻擋雨季的水氣侵蝕,大面積深色啞光色澤在樹林中形成對比,透著一抹冷靜優雅的氣息。

秉持著對周遭環境的敬重,PHSA 在構築過程中小心翼翼避開每一棵原生的松樹,任這片高聳的原始松樹林成為住家天然的屏蔽,較為炎熱的時節也能自然調節溫度,在視覺與體感上皆涼爽許多,讓居住其中的屋主一家能隨季節更迭感受時序變化,與自然、土地共生共存的。

踩踏著前庭鋪設的不規則石板悠悠進入,古老的松樹包覆著庭院的蔥鬱,一座魚池更添幾分棲居鄉間般的愜意。三層樓高的建築體跳脫當地原有的法式殖民建築風格,大片落地玻璃讓外觀深色的金屬立面更顯輕盈——以天空、木色與樹影為底,襯著樹林的幽靜,讓回家宛如卸下世外繁雜紛擾的儀式。

一樓作為融合玄關與大廳的空間,並設置客房供親朋好友留宿時使用;室內以潔白的牆面、木材結構為主色調,佐以沈穩的深灰金屬窗框,在大片窗面上描繪層次與線條。而玻璃的運用也別具巧思,透明玻璃除了引入蒼翠的視野,為住家帶來戶外遼闊的全景,外觀更局部增加玻璃夾層面板營造出鏡面般的視覺效果,讓雄偉的松林映射在建築正面——柔化內與外邊界、縮短生活與自然距離的同時,也巧妙增添內部的隱蔽性。當氣溫較低、不適宜戶外活動的時日來臨,室內起居亦能沉浸在深淺不一的綠,四季流轉的晴雨和色彩,成為一家人間迷人的生活絮語。

位於二樓的小巧客廳設有一座壁爐,擺放著幾款能與溫暖木質地板相襯的家具:柔軟的灰色圖騰地毯、黑色皮革扶手單椅、布絨矮座與茶几,讓休憩的姿態有多種延伸可能;連結客廳的開放式中島廚房,料理時能伴著窗外美景,一家人也能彼此談天交流。清晨或午後,打開落地窗迎來室外微風與明亮,彷彿與樹林開啟對話,或席地而坐、或倚靠窗邊,愜意度過短暫小睡、彼此陪伴或獨自閱讀的時光。

客廳後方座落著半戶外的餐廳,木造樑柱與地面營造出森野露營般的氛圍,一張長型木桌可容納多人共享。夜裡點燃戶外篝火,讓用餐氣氛更加溫馨,伴著月光或星光仿若傾聽森林秘密低語,勾勒出ㄧ幅生動又別具一格的用餐風景。

私人空間的主臥、兒童房則位於三樓,三角形的屋頂設計了局部窗面;主臥以開放式格局連結著一間小起居室,洋溢亞熱帶風情的木製四柱床,放下布幔更有度假悠閒之感,並配置著洗盡一日煩憂的衛浴空間,大面採光讓梳洗時能明快地開啟一天俐落的日程。樓梯後方角落的兒童房小巧溫馨,罩上布幔的尖頂床架呼應著屋頂輪廓,斜斜的天窗引入更加豐沛的明亮,臥躺於床上悠閒地看飛鳥、雨水或白雲流過,夜深人靜時探索著點點星空的秘密。

秉持著「貼近大自然」的理念,PHSA 將天空、木色和綠意巧妙融入設計,實踐著屋主一家對生活美學的嚮往,打造出一處孩子能在自然環境中恣意玩耍的家,觸手可及的松樹綠影環繞出遠離塵囂的氛圍,讓居住於此的身心與五感都獲得遼闊與滿足。

Article/ Stella Hsu.
Photography/ Hiroyuki Oki.
Images Courtesy of Pham Huu Son Architects.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隨著氣候變遷議題愈來愈受重視,人類與自然互動、地球與人類社會的變革如何彼此影響,成了如今建築設計、城市規劃都必須探討的課題;許多土地因人文發展而失去原始樣貌,卻也有些地景在現代變革中,因人類的反思與設計而煥然一新。位於荷蘭林堡省(Limburg)的「Open Park Villa」是 i29 設計工作室的新嘗試,藉由減少建築的人造材料,強化周遭的自然景觀,創造出感官豐富且擁抱綠意的獨特市郊居所。

位於荷蘭南邊的林堡省多為工業區,Open Park Villa 則坐落在其中一片不尋常的土地上。此區前身原為軍事用地,近年則重劃為公園與住宅區;因多年來的人煙罕至,繁茂的樹木、植物蔓生於這片土地,形成多元又豐沛的生態地景,宛若一座小綠洲。

在不破壞原始環境的前提下,設計團隊依循著屋主「擁抱自然」的理念,以 5 個大小不一的長方體,交錯構築出一座幾何建築。未經處理的竹片覆蓋於外部牆面、屋頂與簷篷,深淺褐色交織成天然的紋理;大片窗面與立面開口,讓建築從不同角度看去皆展現著不同表情。俐落、簡約的極簡主義輪廓中,卻不失自然的觸感質地,仿若被整片樹林包覆,和諧地與周遭景致共融。

Open Park Villa 整體以一個中央庭院為核心,向外放射出不同方位的空間,每個空間以廊道彼此連結、環繞著庭院,畫出循環流暢的內部動線。較為私密的三間睡房設於二樓,而位於一樓的客廳、廚房、衛浴、書房與起居室,則以天花板與地面的高低落差劃分;其中尤以「下沉」的起居室最為巧妙,作為休息的空間,設計團隊特意以低於戶外地面的高度,讓空間仿若嵌進窗外的庭院景觀。

連接起居室的露台,則以開放式的廊道規劃一座戶外用餐區,從中庭看去能通透望盡建築外的地景,展現富層次感的蔥鬱。i29 更依照不同方位所對應的光線,精心考量每處窗面的尺寸與開窗位置,最大限度地模糊室內與室外邊界,不僅拉長了屋內視野,置身在不同的轉彎處皆能看見別樣的景觀,造就各個空間獨特的氛圍,也讓窗外的綠滲透進角落,空氣與光線得以如線條般自由穿梭,時時刻刻感受著自然時序的多樣風情。

除了連結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Open Park Villa 也盡可能地減少人造材料,除了外觀的夾竹,室內多以橡木、杉木、水泥、石材等天然材質裝修,並以極簡主義為指引,選用簡約的黑白與大地色系家具,只為讓窗外的蒼翠地景成為視覺主角,由內而外地展現自然質地。

秉持著「以更少的資源,享受更遼闊的生活」的理念,i29 以低調、內斂的設計語彙,讓建築得以由內向外開敞、擁抱周遭地景與生命力,讓置身其中的人親密地貼近大自然,隨著土地的吐息寧靜共居。

Article/ 鄭媛心.
Photography/ Tim Van de Velde.
Images Courtesy of i29.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如同「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喻示,擁有歷史的建築,其特別之處在於人們如何看待和解讀。義大利建築設計團隊 Studio Andrew Trotter 十年前首次在普利亞(Puglia)改建古蹟的工作時,就致力於在融入現代設計元素,同時保留住建築的歷史與風華——不僅僅是傳統建築的外觀,他們留存的是空間裡時間流淌的刻記與記憶。經過十年在普利亞的耕耘,Andrew Trotter 與夥伴 Marcelo Martínez 在南義大利寧靜小鎮 Soleto,買下一座閒置 20 年、建於 17 世紀的小宮殿「Casa Soleto」,既作為他們的度假小屋,也用作讓旅人休憩的旅宿。

索萊托(Soleto)位於義大利靴子鞋跟處普利亞區、薩倫托(Salento)半島的中心地帶,以擁有絕美的海岸線、油畫般的鄉村風光,以及留有希臘、羅馬與中世紀時期的遺跡而聞名。在這只有大約 5000 人的小鎮,時間的流速彷彿與它周圍地區錯置,Andrew Trotter 説:「小孩仍在街上進行遊戲,老人們則在台階上爭辯,奶奶們做著義大利麵。這個地方是以它的美食、咖啡和奶油小蛋糕(pasticciotti)而充滿魅力。」

這棟不到 70 坪的古老雙層建築宏偉而精美,磚砌外牆、庭園、挑高的拱形天花與小教堂,散發著巴洛克時期的光輝;但部分天花板的損壞、牆體的潮濕、排水系統和只有一間廁浴等問題,是 Andrew Trotter 和 Marcelo Martínez 面臨的挑戰。經過兩人的悉心修復與翻新,保留下建築原有結構,並邀請當地工匠修建原有的木門和窗戶,新與舊的時代邊界於是完美揉合——Casa Soleto 宛如凝結住時間,懷揣著 400 年前的記憶,穿梭到 21 世紀的小古堡。

推開由當地工匠手工上漆的雙開木拱門進入,前庭擺上一套餐桌椅,打造成能享受悠閒用餐時光的場所。庭院後方迎面而來的客廳,挑高 5 公尺的天花板和拱形雕飾壁面,營造出氣派莊嚴的氣息,但裸色光滑的石膏牆面,搭配手工感極強的軟裝配飾,包含布面沙發、陶藝品、麻料地毯等柔和了整體氛圍。廚房小巧精美且設備齊全,設計師盡可能保存了石材地板和大部分原有的廚房設置,如同回到奶奶家般,洋溢著鄉間樸實的氣息。

曾為建築的禮拜堂如今改為影音娛樂房,保留了教堂的特徵,天花尖拱下方一扇小窗讓光灑進,宛如彼時的祈禱還隱隱迴盪;一張長沙發延伸了視覺,並設有專屬的化妝室和室外淋浴區,讓空間增加了作為額外客房的功能。與客廳相連的餐廳,壁面雕飾的細節之處充滿手感,瀰漫著古老的餘韻;柔和的光罩上一層詩意陰翳,似是畫家明暗對比法的筆觸,仿若步入卡拉瓦喬的畫作裡。

「我們總是盡量選用天然材料,因為我們相信這樣比較能舒緩身心,也能為空間注入真實感。」對天然質地的堅持提升了空間的觸感,也在房裡暈染成獨特的色調;從澳洲品牌 Armadillo 的黃麻地毯、以靛藍色條紋與天然黃麻厚織而成的 River 地毯,到與牆面顏色融為一體的苔綠色 Terra 地毯,機械難以複製的手工靈魂使這些新傢飾化為魔毯,穿越時空,旅人和昔日的連結便在五感暗示下悄然成立。

另一側的花園房以綠色為基調,透過色彩的變換增加建築的活潑氣質,卻不失沉穩,是放鬆和閱讀的理想場所;踏出房外,一方小型泳池池水與仿若被曬到褪色的淡雅牆面,構築出午後一處迷人的休憩角落。

Casa Soleto 共計三間睡房,需要從入口庭院的樓梯到達。二樓以一座綠色小門廳連接三間臥室,過渡著樓上與樓下的公、私領域。每間臥室格局略有差異,但都設有獨立浴室;一間可以俯瞰街道和教堂,並擁有一座步入式衣櫃;一間附設一個小巧的起居客廳,沙發床可作為單人床;最大的主臥就連浴室都極為寬敞,老派的鑄鐵腳浴缸洋溢著懷舊氣息,還有一座私密的小陽台,俯瞰著樓下花園的動靜。

附設起居室的寬敞睡房。
起居室的沙發可改作單人床,成為另一單獨隔間。
最大的主臥設有一個俯瞰樓下花園的露台。

從迷人的光影佈局、睡痕猶存的亞麻床單,再到質樸卻充滿溫潤手感的傢具,Casa Soleto 的魅力正是在於「未完成」。當巴洛克壯麗的外觀訴說著優雅老去並非神話,Studio Andrew Trotter 也以樸拙的裝潢回應得恰如其分,用現代語彙把細水長流詮釋成生活、旅行的奧義,讓這座小古堡歷久彌新。

Casa Soleto
可至官網了解更多訂房資訊。

Article/ Meg L.
Photography/ Salva López.
Images Courtesy of Studio Andrew Trotter.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探索靈性生活的旅行在近年掀起熱潮,它既不是單純迷信的宗教信仰,也不是所謂脫離俗世的隱士淡雅,而是能夠在繽紛有趣的世界裡仍保有探索自我的空間,使得新事物持續流動於外界和內在,擁有更具創意也更平衡的生活。依循著這樣具框架卻又自由奔放的態度,今年剛落成、位於澳洲的「Sun Ranch」,便成為眾多旅人的靈感之地。

1970 年代美國加州興起牧場住宅風潮,結合對現代主義及大型開放式空間的嚮往,人們在西岸建築起休閒隨性的牧場生活。室內設計師 Julia Ashwood 與前時裝設計師 Jamie Blakey 依此為靈感,攜手一眾藝術家與設計師好友,在澳洲交織山海風光的拜倫灣(Byron Bay),將一座老牧場改造成具啟發性的鄉村旅居 Sun Ranch。

旅宿座落於佔地 55 英畝的遼闊牧場中,融合風格多元的共居空間與睡房。名為「漫遊者之家」(The Rambler House)的迎賓建築,沐浴在斜斜灑進的溫暖日光,彷彿 70 年代加州暖陽的懷舊濾鏡中,些許西班牙風格悄然注入;牧場建築最經典的下沉休息室,成為凝聚旅人的交流核心「巢穴」(The Lair),巨大的圓弧形煙囪壁爐留有裊裊燻煙的痕跡,一旁的「牛仔酒吧」(The Cowboy Bar)料理設備齊全,宛如一個客製化小廚房。傳統雕塑與赤土瓷磚面,混搭再生木材及金屬所製成的復古傢俱,加上環繞壁爐的兩席天鵝絨圖騰沙發,讓起居空間散發著大地氣息,卻又不失活潑、時尚感的品味。

門廊後方的「威士忌酒廊」(The Whiskey Lounge)風格則截然不同,帶點奢華的成熟氛圍,酒紅天鵝絨與黃銅壁燈增添些許性感風情;可隨意翻閱、播放的書籍與古董唱片,精心修復的 1970 年代音響系統和電唱機,宛若走進搖滾樂手的私人鑑賞室。

除了公共空間,「漫遊者之家」亦設有 1 間私人套房與 4 間僅限成人入住的客房。散發懷舊氣息的私人套房舒適寬敞,備有獨立廚房與浴室,適合想要更多私人空間的旅人;而客房每間房內則設有老式音響系統,午後泡進專屬的長型私人泳池更是一大享受。

另一側座落於山脊線上的「陽光牧長穀倉」(The Sun Ranch Barns)建築,不僅俯瞰著拜倫灣東北全景,更設置太陽能源和雨水回收箱,宛如一座自給自足的烏托邦。6 間以 70 年代歌曲命名的房內,沈穩的再生磚、亞麻布與木質調,打造出帶有鄉村氣息卻不失精緻的風格;訂製沙發床、壁爐與開放式廚房,勾勒出適合多人或與孩子共享的角落,甚至還有專屬的戶外燒烤 BBQ 空間。

秉持著打造出「the hotel of good times」的渡假場域,Sun Ranch 充分運用環繞周遭的自然生命力,規劃一系列有趣的戶外活動。旅人可以跟隨嚮導騎乘馬匹、穿越牧場,循著小溪探索蔥鬱的樹林,或在 25 公尺的山坡玄武岩泳池邊,欣賞山色、天幕與下方牧場日出日落時的美景。若期待更新奇的體驗,還能夠參與瑜伽、冥想或占星術等課程,再到湖邊的桑拿房放鬆疲勞、與其他旅客於戶外用餐交流,享受身心靈皆放鬆的美好時光。

坐擁豐沛自然地景的同時,Julia 與 Jamie 也重視與其相互敬重,於牧場內種植上萬棵在地樹木與植物(甚至吸引一隻小袋鼠固定來訪),同時引進永續建築設計,並選擇全有機的日常用品與農場食物,貫徹自然美學的精神。幽靜、樸實的田野,於是不著痕跡地堆疊出現代活力,讓 Sun Ranch 宛如一位透視生活的藝術家,在靜謐中自由奔放,卻又彼此和諧相依。

SUN RANCH
17 Byron Creek Rd, Coopers Shoot NSW 2479, Australia
T:+61-0428-043-509

Article/ 鄭媛心.
Images Courtesy of Sun Ranch.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繞在北京的胡同裡,名為「過道之家」的住宅早前彷彿與蜒狹窄的街道不分你我,即使在家中也總是穿梭在無規則的走廊。縱使如此,這裡依然是屋主與爺爺奶奶曾經共度童年時光的「故園」——無論是無法以「舒適」形容的舊房,又或是竹架上蔓生的藤蔓與瓜果,都不能輕易斷棄。幸經 CHAOFFICE 的修建設計,靜默生長的植物得以流佈在過去和現在之間,牽起今昔,織起新一代的花園天色,扎下成長的根基。

改造前的院內擠滿多間格局狹小、不正的小房,庭院更因久未有人居而成為親戚種菜的菜地。設計團隊在看似難以挽回的佈局中,以屋主的情感與老屋的歷史為重,留下最具代表性的三方屋舍:西房、北房、柴房以及廢棄多年的地窖,將新建的空間如過道般連接起舊建築,並加入符合現代生活的實用結構與機能。

連接南北兩端的西房重建為廚房與餐廳,既作為住家整體的中心,亦是貫穿房舍室內的過道。原本不到 2.5 公尺寬的空間裡,因敞開的大面玻璃窗,讓中庭的花園風光得以延續在餐廳牆上的鏡面,明亮、清透的格局,在裏外、虛實間形成寬廣的錯覺。

促狹的荒煙蔓草鋪上石板,轉變為精心整理過的田園庭院,結合舊木棚築起的新鋼骨棚架藏匿於綠葉間,綠藤順著棚架悠悠攀爬,在時序流轉與四季更迭中,逕自醞釀著碩大的瓜果與花葉,欣欣向榮的嫩綠濃青與老屋互相懷抱。室內,樸實的長木桌椅是一家人歡度時光的核心,或靜或鬧,或食或語;窗外,植披綠意成為居家風景的主角,或晴或雨,或往或今——屋主兒時所見的田耕趣致,如今下一代也見到了。

廚房古老的石牆還在原地,似是珍藏記憶般以玻璃框起,簡約的木製櫃面與飾版整合著空間的新舊。乘載家族故事的百年地窖藏在後方的沙發區,改作為酒窖與食品儲存庫;地底下的時空仿若靜止,裸露磚牆如古道鋪延,成為孩子們捉迷藏的遊戲基地,吹進新生的生活氣息。

原為爺爺奶奶臥房的北屋,設計團隊將其幾乎完整保留下,天花板的樑木、古老風情的木窗櫺、貼近土地的臥榻,和著新的玻璃窗與舊木門扉改裝的照明,迴盪著與胡同從前相似的空氣與聲響。床枕與被褥隨意鋪在榻上,古窗旁置著小木茶几,一個坐墊往上一盤腿,隨手泡一壺茶、聽風雨或蟲鳥鳴叫,茶香蒸氣穿過玻璃窗縫隙來到庭院,笑看孩子們嘻鬧追逐。

廚房後方轉角重新築起的南房作為主臥,設置一間擁有天窗的專屬衛浴,明亮的日光照在部分裸露的石牆,替室內增添原始質樸的氣息。一旁規劃出另一古樸小院,讓主臥被窗外綠意簇擁,拉開窗簾、坐躺床上,整面透明玻璃窗帶來了大自然的所有。

一條緊靠著庭院與小院的過道連結著舊時柴房,如今成了新的衛浴與儲物空間;設計團隊更加高結構、打造木梯,闢出第三間寢室——孩子們的閣樓臥室。高於外牆的小閣樓對內開了一扇小窗,眺看小院內的蔥鬱;對外則開了一面長型窗,可看著胡同內人們進出來往,趣味盎然。

CHAOFFICE 珍視著屋主的念舊情意,以極具巧思的設計手法揉合著老屋舍的種種痕跡,將她記憶中「故園」的面貌、色澤、氣味與質地,交疊進如今的新家園輪廓之中。走過數個年,如今屋主帶著自己建立起的小家庭,終於重抵兒時的那處院落,曾經割捨不了、放不下的回憶得以繼續安放,而未來,還將加上新的回憶。

Article/ Moumu.
Photography/ Zhu Yumeng.
Images Courtesy of CHAOFFICE.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