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蓋了再怎麼氣派的大樓,也沒辦法複製這條商店街帶給人們的溫暖啊!」動畫《哆啦 A 夢》其中一話的結局中,來自 22 世紀的木匠機器人如此說著,撫平了胖虎對於家中老舊雜貨店可能被新型態便利商店取代的焦急心情,卻也道出現實中日本商店街所面臨的危機,以及街上人們的思憂與情懷。
曾經是日本人生活核心的商店街,於 20 世紀末開始出現危機,不斷興起的高樓大廈與現代化商店,讓原先生氣蓬勃的商店街逐漸冷清;從未經營店面但把此景象看在眼裡的小田原先生,因此將自己於東京中野區商店街上的自宅交給 Niko Design Studio,期許建構出一座無論歷史如何刷洗、城市如何變化都難以替代,並且持續為街區帶來活絡之氣的空間——「月のとびら」(又稱「小田原之家」)。
Photography/ Nishikubo Taketo & Sobajima Toshihiro.
深受「廢墟」般的建築吸引,小田原先生最初便提出「廢墟」的想法——這因某種目的而築起、在完成其原始任務後,卻因種種原因而被遺留各處,即使它們不再扮演具功能的角色,卻記錄著歲月的片段歷史,在周遭發生巨大變化後仍散發著魅力。依循著屋主的理念,設計團隊便打造一座即使未來被野生植栽蔓蔓覆蓋也依然迷人的外觀。三層樓清水模的建體,維持了商店街房屋「住商合一」的特性:一樓規劃出可作為畫廊、店面與工作室的半公共空間,二樓以上則是設有外部樓梯的住宅空間,既可整合、也可分開使用。
日本經濟起飛初期,辛苦謀生的商家們為了不浪費土地資源,所興起的店面都緊貼著道路,成為日本商店街知名的「看板式建築」。這種機能最大化的建築特色,卻也失去了「留白」所帶來的生活感。有別於商店街的傳統店面,Niko Design Studio 將建築整體向內縮減,在建築與街道間留下一塊空地,讓日常生活與街景保有一段緩衝的距離感,成就了整合公共與私人場域的創新型態建築。
在這片空地上,設計團隊也築起樣態乍看不完整、不具實質功能性的架空空間(Piloti)——它太深不能稱之為門,卻又太淺也不能稱之為通道,宛如門廊般過渡著建築與街道,柔軟描繪出一道不那麼硬實的邊界;伴隨一棵大樹與幾株植栽,便化爲一座為路人提供遮陽和躲雨庇護的迷你前庭,人們能於此自在駐足交談,也不怕打擾後方的店家與住戶。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 Nishikubo Taketo.
建築落成兩年後,小田原一家因工作搬遷至鄉下,將心愛的住家交由 Niko Design Studio 管理,重新構想這座「小田原之家」在社區中的角色,將其轉變為當地居民與旅人能彼此交流的中心。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拉開店面木門,一樓是略為下沉的商展空間,供設計團隊與當地商家舉辦展覽、設立主題商店,嵌於兩側牆面與窗戶的壁龕可靈活陳列各種商品與作品;後方則被規劃為睡房,也可當成 Airbnb 旅居空間,成為世界各地旅人們來訪時的短暫落腳處。
從外部樓梯通往二樓,迎來一座明亮開放的露台,玻璃門後方式起居室、餐廳與廚房,午後日光照進直條紋路的混凝土牆面,描繪出有序又分明的光影。三樓則作為浴室、書房與兒童睡房等家屋空間,再向上走去還有一座露台,可從屋頂觀看後方與周遭街景正,感受商店街的熙來攘往。
Photography/ Nishikubo Taketo.
腹地窄小的「小田原之家」不急於向外擴張其領土,反而藉由空間縮減隱身於樓房及街道間,卻又緊密貼合著商店街最核心的「共生」價值。Niko Design Studio 巧妙拿捏著「距離」,既描繪、模糊卻也整合了公私領域的邊界,同時將城市、街區的未來變動也納入考量,讓「小田原之家」能從容分層運用,和不斷發展中的城市,有機地變動、共存。
Photography/ Nishikubo Taketo.
Photography/ Nishikubo Taketo.
隨年月的流逝,如今牆面、屋頂緩緩爬上交纏的藤蔓,彷彿披上一層柔軟的綠毯,體現了最初所描繪的樣貌——成為一個隨時間、隨街區一起呼吸、成長的「未來廢墟」。
Article/ 鄭媛心.
Photography/ Sobajima Toshihiro & Nishikubo Taketo.
Images Courtesy of Niko Design Studio.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