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許多家庭打造出夢幻居所,並致力於創造美好事物的設計師們,打理起自己的住宅會是甚麼樣子呢?少了許多限制,多了自由與想像的空間,更貼近設計師自己的性格與品味。在東京的建築師佐佐木倫子(Tomoko Sasaki)和佐藤圭(Kei Sato),以「.8  TENHACHI」作為事務所名稱:他們認為空間設計完成時僅達到八成,剩下的 20% 等著生活軌跡、環境變化去填滿,將「未來」納入空間設計之中。而兩人自己位在神奈川的居所「.8 HOUSE」(Tenhachi House),便也是秉持著這個理念去執行。

作品風格一向簡單清新的 .8  TENHACHI,改建這層小公寓時拆除了所有隔間,僅保留建物本身的水泥輪廓,讓牆面和天花保有一段距離,表現出新設計與舊建築間的不同層次。兩人在室內置入兩個盒型量體,簡單定義出所有空間:私人空間如浴廁、臥室位於量體內,剩下的公共空間則如同留白,量體間所創造的間隙巧妙成為連接大門和起居室的動線走道。除了單獨隔間的廁所外,主臥和浴室這兩個私人空間都向著起居室開口。「我們覺得在住家裡會有私人及公共活動的發生,而這兩個量體則扮演著連接者的角色。」,.8  TENHACHI 解釋。

順著門口的走道而進,迎面而來的白色盒型量體側面挖空,形成內嵌的衣櫃;拐個彎、一個轉折,右側則是另一盒型量體,木板搭建如同小木盒,內置浴缸與廁所,45 度角的拼貼替這空間增添許多趣味。入口如同浴室的窗戶般,在獨立浴盆內沐浴同時,也坐享著空間的景觀——當然,也可以拉起白色的浴簾,享受私密的泡澡時光。

門口走道迎面而來的白色盒型側面被挖空,形成內嵌的衣櫃。

轉個彎,便會驚覺剛剛走過的走道木牆,是被放進原有格局內的另一盒型空間,作為廁浴使用。

進入公共空間,整體格局的輪廓逐漸清晰。白色量體內原來是主臥室,五公分的地板高差是和起居室的界線分別,陽光從一旁的落地窗灑進臥鋪,讓每個早晨都有一個好的開始。一旁的階梯通往小盒的上方,那裡是孩子們玩樂休息的秘密基地;在這個居高臨下的小天堂裡,孩子們創造出他們快樂的童年。

白色盒型量體內的空間成了睡房,五公分的地板高差畫出與起居空間的隱形界線;量體上方則是孩子們遊戲的秘密基地。

白色盒型量體內的空間成了睡房,五公分的地板高差畫出與起居空間的隱形界線

量體上方是孩子們遊戲的秘密基地。

4.5 公尺的日本柳杉桌氣派地貫穿整個起居空間,這個可作為用餐、料理、閱讀以及孩子們畫圖創作的平台,是整個空間的核心概念。沒有固定的用途,讓它隨時可以轉換角色,家庭的日常都發生於桌邊;當客人來訪時,它又可以做為 20人使用的大桌。上頭的吊架以鐵桿固定,顯得輕巧精緻——室內的層架不是以懸吊的方式,便是輕巧地設計在天花板的邊緣,不落地的設計讓空間加大了幾分,也多了許多生活感的層次細節。

在這個乾淨簡單的家裡生活,待一家人慢慢加入的生活的軌跡,儘管空間裡的 20% 我們不知道會走向什麼樣子,但相信一定是一個簡單卻舒適的未來吧!

Article/ Ting.
Photography/Akihide Mishima
Images Courtesy of .8  TENHACHI.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生活裡令人回味再三的美好時光,總是有料理相伴,從採買食材、備料、烹煮再到最後餐點的盛裝擺盤,其中的每個過程對我來說都充滿樂趣。每當在世界各地的城市或鄉間移走,除了特意尋找有廚房的旅宿作為落腳處,逛逛當地市場、就地料理出獨屬自己的「旅行風味」,若時間許可,我也會規劃一段餐盤器皿的探索行程。

居家生活選物小店、陶藝工作坊、showroom、在地陶藝市集 這些都是旅行裡不捨錯過的 地方。而在其中挖到的寶,它們不一定是名家之作,但都傳遞著令人愛不釋手的溫潤質感;相較於把它們收納起來「珍藏」,我更期待遇見日日合用、每次料理都能順手盛裝那般合心意的餐盤器皿。隨著時間推移,家中廚房也逐漸累積了不少器物,它們是對一段旅程回憶的私密收藏,也是豐富日常滋味的盛裝。

一次春天的韓國之旅,心儀已久的陶藝家 Deok Hyeon Yo 突如其來的邀約,讓我們在搭機前忙著改行程、訂車票、準備伴手禮。最初因緣際會透過網路知道這位韓國陶藝家,深深被他名為《櫻花》的器皿作品吸引;以往自己接觸到的陶器多出自日本陶藝家之手,對韓國陶藝家的作品比較陌生。而有別於日本陶器物件偏向大地色系,《櫻花》粉嫩的顏色令我印象深刻,開啟了我對韓國陶藝器皿的認識。

確定韓國之行後,向這位陶藝家詢問有無實體店鋪,結果他只有 showroom,而且還是位於離首爾近兩小時車程的大邱。考量車程與交通,原本打算放棄前往拜訪,但對方回覆在我們停留的週末和朋友有個 BBQ 聚會,邀請我們一起加入,僅僅考慮三秒我們就答應了。事後回想,這便是人生可遇不可求的緣分吧!

到了約定這天,搭上韓國高鐵 KTX,一路向南來到大邱。首次造訪大邱的我們,當時對這座城市並不熟悉,也因而對這趟最後一刻訂定的行程感到些許焦慮。懷著期待又略微不安的心情,前往陶藝家位在郊區蘋果園內的工作室,四周種滿的蘋果樹因為不是產季而顯得空蕩蕩,但不難想像天氣變暖時充滿綠意的樣貌。一踏進這個樸實的鄉間小屋工作室,事前的焦慮與不安瞬間拋諸腦後,取而代之的是難以言表的興奮與驚喜。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張大長桌與廚房,廚房是個一字型的吧台,有些簡易輕便的設備,接著是牆面與棚架上滿滿的陶藝作品,令人驚嘆!餐盤、壺瓶、杯具看似隨興地陳列堆疊,每個作品大小、口徑與花色都不同,有些隨意地插上採摘的花枝,像是信手將大邱的景色捻入質樸的器皿。

小屋旁還有座紅磚搭起的窯廠,他和我們分享,通常捏好的陶器會在窯廠裡以 1300 多度的高溫持續不斷燒,接連燒製幾天才會成為最後工作室裡擺放的樣貌。

快要傍晚時分,戶外 BBQ 也準備好了,在滿桌的 BBQ 料理前入坐,陶藝家準備大邱名物烤大腸和五花肉作為主角,紫蘇葉、辣椒、生菜、蒜片、洋蔥等佐料皆以他的作品盛裝,配上些許海鮮——沒和鮑魚交過手的我,對剛烤好的軟嫩鮑魚相當驚豔,回家也想試著烤烤看!當然,餐桌上少不了泡菜、菊芋等醃漬小物,青辣椒也是沾著辣醬直接吃,完全如同韓劇裡的吃法,道地的韓國 style 令人心滿意足!

除了陶藝家夫婦和我們之外,與會的還有另外三組陶藝家的朋友,後來才發現他們都是經營有成的 Instagram 生活達人,分享自己平常烹飪、露營、蔬食料理等生活片段,不僅興趣、喜好與自己相似,分享的故事裡盡是對「好好過生活」的溫柔執著。

我邊吃著這些用心準備的料理,邊想像著餐桌上的杯盤是如何在旁邊窯廠裡燒製而成,手中捧起的紋路與觸感,以及配上料理後的視覺擺盤震撼,內心浮現一種微妙又奢侈的感覺—— 自己在旅行裡揀選、採買的收藏,是這位陶藝家再尋常不過的日常。

這段旅程就這樣在陌生的異地,被一群懂得享受生活的韓國朋友們熱情招待作結,現在回想起當時的經歷,還是覺得如夢似幻啊!慶幸著我們有赴約,這出於自己對器皿的喜愛與追尋, 造就了一段被緣份牽引的際遇,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回憶。

Images Courtesy of 日常裡。小確幸.

喜歡動手做料理的 LaLa,笑稱自己對做菜甚至已到迷戀,特別是每次旅行搜尋落腳處,總先以「Kitchen」關鍵字來找尋有廚房供煮飯的住宿。每一段旅程她都會想方設法、深入在地市場、採買風土食材再回到居所,在這短暫的中途廚房裡,開心做料理,療癒眾人的心,也自然建構出屬於自己獨特的旅行模式。

除了上一篇日本祖谷之旅中遇見的「茅葺屋根の民家」,她也難忘冰島有著仿若國際生活雜誌或型錄才會出現的灰藍北歐色調夢幻廚房;以及,每天伴隨雪景、與好友們圍聚在中島一起做料理的北海道廚房,每天邊煮邊聊開懷大笑的時光。

冰島|一見傾心的廚房

這是在旅行經驗中,讓我印象深刻、很喜歡的冰島廚房,一看到就忍不住驚嘆「哇!這根本就是型錄才會出現的吧!」進屋迎接我們的,就是沈穩質感兼具的灰藍色調搭配大理石紋路,超夢幻的北歐風格,讓人一見傾心。一字型的開放廚房應有盡有,洗碗機、烤箱、冰箱井然有序也超完備,在這麼夢幻的廚房煮飯特別開心。

冰島人愛吃羊,羊肉是當地容易取得又好吃的食材,我們自然不能錯過。拍上麵粉的羊膝兩面煎得金黃,與番茄、西洋芹、洋蔥、紅酒一同燉煮。全程不加一滴水的紅酒燉羊膝,配的是在亞洲超市裡買的陽春麵條,調理出旅人專屬的混搭滋味,甚好。

冰島的夏天日照長,剛好民宿座落在海邊,我們天天看著夕陽享用晚餐,美景當前,難免還是有想家的時候,煮上一鍋麻油雞配麵線轉換口味,緩解思鄉情。一想到自己在如此歐風的廚房煮著這麼台的料理,就覺得特別有趣,旅人的餐桌沒有國界吶~

北海道|心目中最強的廚房

北海道中島廚房,是我心目中的 Top1。從設備到動線的設計安排,整體的空間配置都很滿意,是旅途中煮最多餐的一次,除了抵達的第一餐與搭機前的那餐外皆是自己料理,我們稱得上是「煮好煮滿」!我們一行六人幾乎可說是「不是在廚房,就是在滑雪的路上」。

天天圍著中島一邊備料、一邊煮飯,還常常被窗外的美景吸引,有時大雪紛飛、有時晴空無雲,羊蹄山的各式面貌怎麼都看不膩。讓人深刻覺得,自家廚房若能陽光充足,有靠山看海望林的好View真是超棒的!

一確定住處有廚房,立馬開食材清單

住進這間最愛的北海道有中島的住宿時,默默許下「絕對要把北海道物產通通吃一輪」的願望!出發前,我們在網路上訂了厚岸漁協的螃蟹海鮮、跟小農買了各種北海道品種米的試吃包,以及 A4、A5 等級、千歲附近飼育的平取和牛。並在農產直銷中心採買有生產履歷的馬鈴薯、大根、白菜、玉米等蔬果。

好食材得配上好設備,才能發揮到極致,我們用烤箱料理了法式吐司、焗烤扇貝、烤蔬菜,同時也拿出湯鍋燉煮了螃蟹大根鍋、和牛壽喜燒,並用IH爐香煎牛排。晚餐我們還和跟臉一樣巨大的扇貝交手,扇貝力氣奇大無比,一時半刻別想撬開牠的嘴。想邊涮牛肉邊吃壽喜燒,卻少了淺鍋與卡式爐怎辦?那就站在中島的瓦斯爐旁站著吃唄(笑)。大家聚在中島一起備料煮食,才是最有參與感、最自在的聚餐模式,因為『沒有人是局外人』。」

鍋底噗嚕噗嚕作響,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邊吃暢聊,笑到肚子痛、手抖到不行,還可以繼續涮肉,這瘋狂又好笑的「中島桌邊用餐法」,成了大家最難忘的料理與用餐體驗。也因為這次經驗,讓我心裡更肯定,下一個廚房一定要有中島才行。

LaLa 一直深信,食物能帶給人最溫暖的力量,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滿足的小確幸,而廚房正是創造這股力量的重要所在。她笑著說,看到別人吃著自己煮的料理而津津有味的模樣,特別有成就感,尤其 LaLa 喜歡與家人朋友們一起悠閒愜意地切菜備料、熬煮佳餚、開懷大笑。讓生活與旅行的裡每一刻,都是最令人回味再三的美好時光。

Images Courtesy of 日常裡。小確幸.

喜歡動手做料理的 LaLa,笑稱自己對做菜甚至已到迷戀。看到別人吃著自己煮的料理而津津有味的模樣,特別有成就感,尤其 LaLa 好喜歡與家人朋友們一起悠閒愜意地切菜備料、熬煮佳餚、開懷大笑,每一刻,都是最令人回味再三的美好時光。

對她來說心目中的夢幻廚房除了要陽光灑落、採光明亮的開放格局之外,還要一座有洗手槽與爐火的中島。中島在料理時不僅能有足夠寬敞的空間備料,也可做為輕食準備區或手沖咖啡吧台,「大家聚在中島一起備料煮食,才是最有參與感、最自在的聚餐模式,因為『沒有人是局外人』(笑)。」

除此之外,好清潔的牆面面材、強力的抽油煙機、火力穩定的三口爐以及洗碗機,也是她廚房裡不可或缺的配備,「說到洗碗機,我永遠忘不了朋友來家中聚會,散場後洗了 3 小時碗盆的經驗,所以,中島必備,洗碗機也是!」LaLa 笑著解釋。

日常在家做菜之外,LaLa 甚至在旅行時也享受著料理的樂趣。特別是搜尋旅程的落腳處,總以「Kitchen」為關鍵字找尋有廚房供煮飯的住宿。一抵達住所、放下行李,便迫不及待地跑去當地傳統市場,找尋季旬盛產食材,即便是身為不同城市裡的短暫過客,仍堅持要好好融入在地人的日常飲食生活。

「我喜歡透過旅行探訪世界,隨著旅行次數變多、經驗廣度深度改變,漸漸放下『必去』與『最美』的景點,總覺得旅行可以單純只是『換個地方生活』。」LaLa 一家人願意花更多時間駐留在一個地方,試著走進別人的日常,逛逛市集、採買當地時令蔬果,以當地人的飲食口味及吃法、或是解饞的家鄉味,就地取材料理出一桌美味。

這樣「異地下廚」的旅行模式,是她認為最快與一個地方拉近距離又融入當地生活的獨一無二體驗。這次她與我們分享在日本祖谷秘境中相遇的「茅葺屋根の民家」,在傳統建築裡安置著完善的廚房設備,並由地方媽媽烹煮當地料理給旅人享用。

祖谷|「茅葺屋根の民家」

去過幾個茅草屋聚落,合掌村、京都美山,一直想體驗茅草民家宿泊。每年秋末收集乾枯的芒草經過一整個冬季的乾燥,人力一束一束疊上去,下雨下雪也不會漏水,古老的建築工法與技藝真的好厲害。來到被稱為日本三大秘境之一的祖谷「茅葺屋根の民家」,在這裏體驗到傳統與舒適兼具的選擇。

我們當時開了兩個多小時無法會車的山路上山,交通不易,自然人煙稀少,伴隨著的反倒是蟲鳴鳥叫、高低錯落的山谷村莊景緻與燈火、雲海等。

傳統宅邸與現代廚房設備交融

說起老房子或是古民家,也許腦海中浮現的盡是幽暗、過時又不符合生活機能的空間。但其實她們安置的既傳統又舒適。外觀是歷史文化悠久的傳統茅葺屋,內部卻是開放舒適的現代化空間,廚房設備更是配備齊全。不論是用IH爐或炊飯器悶煮出北海道蟹肉炊飯、野菇栗子炊飯,還是用烤箱現烤兩尾鮮魚及烤洋蔥、青椒,再搭配手作漬物與味噌湯,就是旅行中最療癒五臟六腑的定番餐食了;不特別大的廚房,各式調理器具卻應有盡有,住起來也特別舒心快意。

運用完善的廚房吃出在地滋味

住在秘境裡,連晚餐的供應都特別不一樣,我們可到當地人家裡用餐,或地方媽媽來我們家廚房煮飯給我們吃,深入當地人的口味與飲食。當然我們選了後者囉!在開放式廚房旁看她們 Live 做菜,媽媽們的好手藝把當地的食材料理成美味佳餚,餐桌擺上淺炸天婦羅,佐以自製的萬能味噌、炒麻婆豆腐和馬鈴薯……,光看就口水直流。

早餐時刻,我們延續在家的習慣,用此地如同阿里山的特殊地勢所栽種的春末夏初番茶,煮一鍋好好喝的奶茶。晚上再簡單弄個竹輪酒肴,搭配瀨戶內海孕育的柑橘、草莓,暢飲清酒威士忌,在這最靠近天空的秘境村落,我們專屬的天空 Lounge Bar 開喝啦!現在想想,超後悔沒有多訂幾晚呢!

Images Courtesy of 日常裡。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