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在北京的胡同裡,名為「過道之家」的住宅早前彷彿與蜒狹窄的街道不分你我,即使在家中也總是穿梭在無規則的走廊。縱使如此,這裡依然是屋主與爺爺奶奶曾經共度童年時光的「故園」——無論是無法以「舒適」形容的舊房,又或是竹架上蔓生的藤蔓與瓜果,都不能輕易斷棄。幸經 CHAOFFICE 的修建設計,靜默生長的植物得以流佈在過去和現在之間,牽起今昔,織起新一代的花園天色,扎下成長的根基。

改造前的院內擠滿多間格局狹小、不正的小房,庭院更因久未有人居而成為親戚種菜的菜地。設計團隊在看似難以挽回的佈局中,以屋主的情感與老屋的歷史為重,留下最具代表性的三方屋舍:西房、北房、柴房以及廢棄多年的地窖,將新建的空間如過道般連接起舊建築,並加入符合現代生活的實用結構與機能。

連接南北兩端的西房重建為廚房與餐廳,既作為住家整體的中心,亦是貫穿房舍室內的過道。原本不到 2.5 公尺寬的空間裡,因敞開的大面玻璃窗,讓中庭的花園風光得以延續在餐廳牆上的鏡面,明亮、清透的格局,在裏外、虛實間形成寬廣的錯覺。

促狹的荒煙蔓草鋪上石板,轉變為精心整理過的田園庭院,結合舊木棚築起的新鋼骨棚架藏匿於綠葉間,綠藤順著棚架悠悠攀爬,在時序流轉與四季更迭中,逕自醞釀著碩大的瓜果與花葉,欣欣向榮的嫩綠濃青與老屋互相懷抱。室內,樸實的長木桌椅是一家人歡度時光的核心,或靜或鬧,或食或語;窗外,植披綠意成為居家風景的主角,或晴或雨,或往或今——屋主兒時所見的田耕趣致,如今下一代也見到了。

廚房古老的石牆還在原地,似是珍藏記憶般以玻璃框起,簡約的木製櫃面與飾版整合著空間的新舊。乘載家族故事的百年地窖藏在後方的沙發區,改作為酒窖與食品儲存庫;地底下的時空仿若靜止,裸露磚牆如古道鋪延,成為孩子們捉迷藏的遊戲基地,吹進新生的生活氣息。

原為爺爺奶奶臥房的北屋,設計團隊將其幾乎完整保留下,天花板的樑木、古老風情的木窗櫺、貼近土地的臥榻,和著新的玻璃窗與舊木門扉改裝的照明,迴盪著與胡同從前相似的空氣與聲響。床枕與被褥隨意鋪在榻上,古窗旁置著小木茶几,一個坐墊往上一盤腿,隨手泡一壺茶、聽風雨或蟲鳥鳴叫,茶香蒸氣穿過玻璃窗縫隙來到庭院,笑看孩子們嘻鬧追逐。

廚房後方轉角重新築起的南房作為主臥,設置一間擁有天窗的專屬衛浴,明亮的日光照在部分裸露的石牆,替室內增添原始質樸的氣息。一旁規劃出另一古樸小院,讓主臥被窗外綠意簇擁,拉開窗簾、坐躺床上,整面透明玻璃窗帶來了大自然的所有。

一條緊靠著庭院與小院的過道連結著舊時柴房,如今成了新的衛浴與儲物空間;設計團隊更加高結構、打造木梯,闢出第三間寢室——孩子們的閣樓臥室。高於外牆的小閣樓對內開了一扇小窗,眺看小院內的蔥鬱;對外則開了一面長型窗,可看著胡同內人們進出來往,趣味盎然。

CHAOFFICE 珍視著屋主的念舊情意,以極具巧思的設計手法揉合著老屋舍的種種痕跡,將她記憶中「故園」的面貌、色澤、氣味與質地,交疊進如今的新家園輪廓之中。走過數個年,如今屋主帶著自己建立起的小家庭,終於重抵兒時的那處院落,曾經割捨不了、放不下的回憶得以繼續安放,而未來,還將加上新的回憶。

Article/ Moumu.
Photography/ Zhu Yumeng.
Images Courtesy of CHAOFFICE.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北京西部太行山區的一處院落,在二戰時期經戰火毀損,後又被日軍徵收重建作為臨時監獄,圍繞院子的單斜屋頂加上圍牆彷若重山籠罩,陰影在這四方天裡蔓延。戰爭結束後,院子回歸原主,人事在此地更迭,時間無情的前行,但這裡的磚瓦仍保留著時代的刻痕,高牆也始終佇立著靜看人來人去。經若干年的閒置與廢棄,建築設計工作室 CHAOFFICE 看著院中向上掙扎生長的草木,深感老屋的生機未曾斷絕,將其改造成恍若重生的住家——「跳牆之家」。

CHAOFFICE 留下了老屋原有獨特的空間配置和特色,如舊門樓、影牆、屋頂和屋面磚砌結構,用古老的元素響應土地的記憶。並用新材質的碰撞,包括輕質鋼、大面積的玻璃窗和紅雪松飾面,展現建築重生姿態的多元與變化。在原屋舍各自的基礎上增加的鋼結構,除了使倒塌的原屋得以穩固,也在院牆角落加建新的房舍,連接起原本獨立的 4 間老房舍。

老屋上方也增加三座新的「寄生」建築空間,因其型態與結構,設計團隊賦予它們令人莞爾的命名:「提籃」、「手提箱」和「高腳櫃」,裝載的不僅是流通內外的陽光與空氣,還有突破高牆的人們的視線與活動,像是正準備爬牆的頑皮孩子,從牆內向外好奇的遠眺,自然與生氣由此照亮了陰暗,讓跳牆之家終以「成家」。

重獲新生的建築以庭院為中心,向內的立面被全部打開,大面積的玻璃取代了磚牆和細密的木格扇,光線流轉於各自獨立又相通四面的空間,白牆反射下,豐富了內部的光影環境。家的動線與生活機能亦圍繞著庭院展開,南屋臨胡同的牆面作為新的入口,向內是開闊的門廳,臨牆的兩側滑門,暗藏著收納雜物的儲藏室、設備室與洗衣房,以及一座通往二樓的樓梯;二樓即是新建的「手提箱」,宛如小巧的高空閣樓,可用作於遠眺南面景致的客房。

位於東屋的主餐廳迎來充沛的庭院日光,也是住家的整體核心;角落後方增設了兩間睡房,以過道劃分出公、私領域,讓睡房與喧鬧保有距離。東屋的外側與上方拓建出鋼結構「提籃」,在一樓闢出連接餐廳的開放式廚房,玻璃高窗最大程度引進街道光線,擴展出具層次的空間感,亦連結起內外。

二樓則將原始屋頂的斜坡,改造成寬敞的木製梯臺,層層階梯下的玻璃,不僅讓日照引入下方餐廳,在上更擴大了露臺的有限面積。午後坐於混凝土長桌旁,伴著周遭山川沃野的小鎮風情,一家人能於此野餐、小憩或蒔花弄草。

圍繞中庭的另兩側原本是建築最破舊的老屋,設計團隊更換腐朽的木柱,重鋪屋面,最大程度維持原狀,作為主要公共空間的輔助。兼具小客廳、書房和茶室的北屋,以階梯形式向下延伸水平,既可作為席坐,也可用於擺放裝飾小物的檯面。

西屋則承載著更多功能的用途,一樓作為一家人的影音娛樂空間,爬上小樓梯,搖身一變成為孩子們的秘密基地,也可作為更多訪客留宿的客房。

CHAOFFICE 巧妙揉合著建築的老磚瓦與木樑柱,佐以同樣溫潤的木製家具、內裝與磨石子地面,以樸實卻溫馨的氣息烘托著庭院流轉的四季風景,讓跳牆之家的重生之姿,得以映照其古色古香的所在,將戰爭和家族記憶封存在磚瓦的細縫中,迎接明日的陽光。

Article/ Meg. L.
Photography/ Zhi Cheng.
Images Courtesy of CHAOFFICE.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你心中的「老家」是什麼樣子呢?每到回鄉的季節,我們總在抵達老家後神色匆匆,似乎怎麼都不夠長的假期,總沒來得及與爺爺、奶奶好好談天敘舊;事業與忙碌讓返家孩子的心難以全然放鬆,越是近鄉,越在對老家的依戀與念舊中,感受到半熟悉、半陌生的情怯。而節日過後,老宅子總會回歸冷清。

美國知名建築家路易斯・康(Louis Kahn)曾說過:「建築是人類居住的空間,它應該像母親一樣,給予人們溫暖和安全感。」確實如此,建築不僅是扮演居住等功能性的空間,更應該是精神的家園。也因此人們對「家」的嚮往,便投射出情感上的吸引力,在其中盼尋得到舒適和溫暖。而由 CHAOFFICE 打造的「坡上之家」正恰恰辦到了這點,巧妙容納了一個九口之家、三代同堂的居住需求;這裡是常伴兩老的居所,是庇護返鄉家人的港灣,更是讓一家人在彼此陪伴中尋得慰藉之地。

坡上之家座落於北京北方的黑寨村,依偎在緩和的山坡之下,村中的主路蜿蜒而過,優雅貼合著山坡地勢的起伏;東西向長 16 公尺、高差近 1 公尺的建築,與周遭簡樸的村落景致無縫融合,彷彿餘音繞樑般延續著高度變化。在建築團隊的構想中,希望將這種微妙而連續的高低層次融入進室內,讓它成為多元空間的泉源,與基地原有的自然肌理和諧共處。

從空間的剖面來看,建築整體巧妙分為三部分,在由庭院分隔出兩個雙坡屋頂的量體內,一系列隨高度起伏而變化的起居空間,創造出充滿動態張力的空間交響曲;錯落層次中瞥見院落裡的楓樹樹梢,為空間增添了靈動的氣息,也讓這棟外觀看似簡約平淡的宅子,緩緩流淌出充滿生命力的生活樂章。

踏進屋內,一面量身打造的木櫃劃分出玄關與後方的廚房、小餐廳,既完善室內的私密性,也因應兩側空間各自規劃出不同的收納與功能。隨著腳步往前,櫃面中間也隨之打通,成了可隨手擺放鑰匙等小物的平台,而一幅充滿生活感的居家畫面也落入眼前,宛如望進家中一隅的小窗。

玄關與廚房、小餐廳以量身打造的木櫃區隔而出。

與戶外坡地的高差變化相呼應,室內的高度也隨之小小起伏,低矮的樓梯、廊道穿梭於建築,形成孩子們鑽進鑽出、探索家中的趣味動線。穿越過道,右側設有小巧的待客間,也做兩老平時的客廳使用,兩層式的沙發方便孩子們坐臥、玩耍,家人們也能在這聊天、看電影。玄關櫃後方則是面向庭院的開放式廚房,是建築團隊特意為奶奶設計打造,一座結合餐桌的中島座落其中,當孩子們不在時,這裡便是爺爺奶奶的日常餐廚區——可以想見,每當陽光透過玻璃窗灑落,便能照亮奶奶在廚房忙碌的身影。

木櫃一側成為廚房的收納與電視櫃,也成為阻斷入口一眼望盡的牆面。

有別於其他鄰居採用的集中式布局,CHAOFFICE 選擇將主要的室內空間搭建於南北兩側,中央則闢出兩處露天庭院——一座是連結爺爺奶奶睡房、專屬兩老的私密小院,另一座則是一家人共享的大庭院。大庭院不僅點亮廚房、走廊等空間,更巧妙地「鑲嵌」主餐廳,似壁龕般由室內向外畫出圓弧,讓實則位於廊道上的主餐廳一點也不狹窄;伴著窗外的四季晴雨,一家人熱鬧享用菜餚,成為凝聚情感的核心空間。

這種錯落的室內外布局,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光線,也促進通風的流動;宛若一曲看似樸實、實則巧妙的空間賦格,讓一樓得以設置私密的臥室,也能共存日光充沛的廚房與別具巧思的大小用餐區,滿足不同年齡的家庭成員需求。

連結爺爺奶奶睡房、專屬兩老的私密小院。

二樓同樣是公私領域並存,除了設有書房、主臥與可作為客房的雙層臥室外,還有可容納一家人的寬敞家庭房。家庭房擁有挑高的天花板以及大面玻璃落地窗,將一樓大庭院的綠意盡收眼底;午後沐浴在溫暖的日光下,赤腳踩踏鋪滿一室的涼爽榻榻米,儼然成為孩子們充滿活力的遊樂園。建築團隊還別出心裁地設置一條通往另一側的戶外過道樓梯,讓一家人能從大庭院上方穿越走過,進入位於建築二樓前方的書房與陽台,豐富了空間體驗。

在家庭房中,建築團隊還別出心裁地設置一條通往另一側的戶外過道樓梯,讓一家人能從大庭院上方穿越走過,步入位於建築二樓前方的書房與陽台,豐富了空間體驗。

書房與陽台以滑動的玻璃門區分,讓整體視覺更為通透。尤其寬廣的陽台更如同一間溫馨的戶外起居室,夏夜裡,向下便能看著鄰居聚集在路邊閒聊小憩,享受晚風的輕拂。建築團隊貼心設置了收納與洗手台,方便爺爺奶奶日後種植花草,實現家中另一處綠意盎然的角落;而陽台向東的邊角更特意開一個小口——放眼東望,20 公里外的昌平鎮燈火熠熠,閃爍著古都小鎮的平靜之美——重現一家人回憶中從小看到大的熟悉畫面。

陽台向東的邊角特意開一個小口——夜裡放眼東望,便能見 20 公里外的昌平鎮燈火熠熠。

坡上之家的動人之處,在於充滿巧思的細節,CHAOFFICE 透過多元的空間規劃、採光設計,映射出一座靈活建築的構成方式,織就一家人豐富、細膩的生活風景。平日,宅子靜靜陪伴著爺爺奶奶細數靜好日常,而每逢週末與假期,則溫柔迎接孩子們的歸來,隨著起伏錯落的格局,讓歡聲笑語在家屋裡迴盪。

Article/ Cinny.
Photography/ Zhu Yumeng.
Images Courtesy of CHAOFFICE.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喜愛動手做料理的 LaLa,「邊旅行、邊料理」是她獨特的旅行方式。搜尋落腳處時,總以「Kitchen」關鍵字找尋有廚房的旅宿,在旅程中邊採買各種在地食材,邊在旅宿廚房裡切菜備料、烹煮佳餚,讓味覺成為旅行中無可取代的鮮明回憶,也讓途經的每座城市都有令人回味的料理時光。

隨著旅程腳步走過世界各地,LaLa 這次來到久別的伊豆,在這座依山卻也靠海的城市中,尋覓一處充滿日式居家感的小廚房。以有別於大城市生活的愜意節奏,伴著安詳、幽靜的山居氛圍,料理出一桌冬日的暖心滋味。

遠眺海景的山居日常:滿滿日式居家感的民泊旅宿

這趟日本旅行以自駕為主,因為旅伴想看看伊豆高原每年 12 月舉辦的燈會,就決定在伊豆停留一晚。這座城市雖依山卻也靠海,有別於大都會的繁忙熱鬧,生活步調更多了份近似鄉村的緩慢節奏。渾然天成的山陵地景,是久居城市的人貼近大自然的好機會,我們也因此走訪被譽為「伊東八景」之一的小室山,隨纜車緩緩而上,踩過山脊木道,漫步到山頂的咖啡廳,瞭望相模灣的海景、富士山與知名的大室山——草短短的渾圓山頭相當討喜,就像一座可口的抹茶冰淇淋山丘。

如同箱根或熱海,伊豆很早就開始發展觀光,除了溫泉旅館和商務旅館外,有不少獨棟別墅的民泊旅宿,形式與風格多半比較傳統,整區都散發著濃濃的舊時代氛圍。我們入住的旅宿坐落在山坡上,和鬧區有段距離,沿著山路向上開去,只見多棟獨棟建築錯落其中,自成一格安詳、幽靜的氛圍,像是遠離山下塵囂的小社區。

僅一層樓的獨棟現代建築,室內空間卻不算小,有些攝影作品、編織藝品妝點其中,客餐廳起居間和廚房充滿現代感,和規劃成類似和室格局的兩間睡房形成對比。沒有強烈的特定風格,卻洋溢著傳統的日式居家感,就像住進一位日本好友的家裡,簡單、帶點生活感,卻又不失細節,更突顯出山居日常的閒適氛圍。

起居間的落地窗外是一片寬廣的大露台,不僅設置一個 BBQ 烤台、戶外座區、可以泡澡與沖涼的淋浴區和浴缸,甚至還有一座桑拿小帳篷!不知道是否因為近年日本開始復興的錢湯文化,也默默帶起三溫暖風潮,在許多賣場都能看到桑拿專區和各種周邊商品,所以旅宿主人也搭建了這個簡便的桑拿帳篷。篷內的空間超迷你,只能容納一人,有座燒石頭的加熱爐,還有木桶和小椅子,非常簡單、小巧,但也足夠令人心動!

造訪時正逢寒風吹得刺骨之際,氣溫只有三、四度,剛參加完燈會、返回旅宿的我們,被凍得四肢僵硬,所以最終沒有勇者敢嘗試戶外三溫暖(笑),有點可惜。但不難想像,若是夏天來訪,這裡會是個很理想的渡假空間:一起床便能望見戶外的山林,可能和朋友到海邊衝浪、散步,回到旅宿後再窩在綠意環繞的露台上,來場傍晚的烤肉派對,遠眺下方的街景與海平面,或是邊泡澡、邊享受頭上毫無光害的夜色星空——任眼前的美景療癒身心,心境便不自覺得慢下來,那該是多麽愜意的假期。

在中島廚房享受冬日暖心的關東煮

一踏進旅宿,第一眼就被廚房的模樣深深吸引!金屬的中島台其實不算大,但料理空間卻也夠充足,各種餐廚鍋具一應俱全,家電擺放的位置讓料理動線很順暢,使用起來相當順手。尤其仔細探索一番後,我偷偷發現屋主的小家電全都選用百慕達(Balmuda)品牌,包含烤箱、飯鍋、咖啡機、熱水壺,甚至連杯盤都是,猜想屋主對料理應該也有一定的講究。

由於燈會行程是從傍晚才開始,我們勢必會錯過正常用餐時間,為了避免行程結束後,飢腸轆轆的旅伴們等太久,希望能在最短時間內開動,,一切以迅速又方便的料理為主,加上廚房規劃妥善,即使獨自一人準備也都遊刃有餘。抵達旅宿前先去超市買了和牛、蟹腳、水果、我最愛的湯葉,以及來到靜岡一定要嚐嚐的芥末漬物,但採買過程中最特別的就屬關東煮了!

我對日本的魚漿製品一直都很好奇,這次特別想找找好吃的「蒲鉾」(紅白色的魚板),抵達伊豆的前一天,在東京剛好經過專門販售魚漿食品的「神茂」——這是一間 330 年的老店,有各式各樣的關東煮食材,還有讓人便於帶回家烹調的各種組合。在附有昆布與高湯的關東煮組盒中,除了有常見的竹輪、黑輪、魚板等食材,還有小章魚丸、中間有鳥蛋的魚漿,以及神茂最知名、遵循古法與配方、以人工手作的「はんぺん」(鱈寶,以魚漿加蛋白製成,口感柔軟、多為三角形,也有人稱為「鱈魚豆腐」),一盒盒包裝得非常精緻。

在有 330 年歷史、專門販售魚漿食品的「神茂」老舖買的關東煮組合。

我以昆布高湯做湯底,將關東煮食材放入燉煮,再把蟹腳蒸熟、牛排簡單調味煎過——一桌無需高難度烹飪技巧的料理就完成了!不僅迅速又方便,看起來還很「像一回事」、很豐盛的海陸大餐,不禁讓人再次讚嘆,在日本要煮飯真的一點都不難!

細細品嚐百年老店的關東煮,滋味比起臺灣的更脆、更 Q 彈,而我好奇不已的「はんぺん」,邊吃邊驚艷店家能將魚肉處理得如此細膩,彷彿肉的纖維、肌理都化於無形,是真正講究的職人技藝。但柔軟如舒芙蕾、又似空氣的口感也相當微妙,不見得是每個人都能接受或喜歡的味道——吃過越多日本在地料理,便越發現比起強烈的味道,他們更著重口感細緻與層次,能日日享用、與其他餐點相輔相成的溫潤滋味,也許可說是日本家常料理的精髓。

在超市買的和牛、蟹腳、水果和湯葉,搭上暖呼呼的神茂關東煮,完成一桌豐盛又「像一回事」的海陸大餐。
以切成塊狀的年輪蛋糕搭配北海道四葉牛乳、優格作為隔天早餐,美味又方便。

伴著關東煮的蒸騰熱氣與鍋底噗嚕作響的聲音,雖然冷冷的天氣讓我們錯失戶外桑拿的機會,但在冬夜裡手捧一碗溫暖的關東煮熱湯,無疑是最美好也最奢侈的享受。伊豆這一夜的滋味,寒冷卻也暖心。

Images Courtesy of 日常裡。小確幸.

喜愛動手做料理的 LaLa,「邊旅行、邊料理」是她獨特的旅行方式。搜尋落腳處時,總以「Kitchen」關鍵字找尋有廚房的旅宿,還會想方設法深入在地市場、採買各種在地食材,在旅宿廚房裡悠閒地切菜備料、烹煮佳餚,讓味覺成為旅行中無可取代的鮮明回憶,讓途經的每座城市都有令人回味的料理時光。

隨著旅程腳步走過世界各地,LaLa 這次重返久違的京都,在老町屋改建的旅宿廚房裡,伴著古城的歲月與恬靜,料理出一桌獨屬自己的京都滋味。

傳統建築融合現代設備的町家廚房

這次旅行要從東京到福岡,因為車程距離滿遠的,中途就在京都落腳一晚。京都是我最喜歡的城市之一,不斷造訪,雖去不膩,但也覺得在有限的假期中,該多探訪未曾去過的地方,不該侷限於此,於是有段時期刻意避開京都。這次是相隔多年後重返這座古城,就像見到一位久別不見的老友,既熟悉又陌生。

約莫十年前,京都開始掀起町屋改建的旅宿風潮,提供更多元、在地的住宿體驗。舊時遺留下來的事物與建築,以一種巧妙又講究的方式,配合街區氣氛調整美感,讓新舊融合,轉變成符合現代生活習慣的存在。出於對傳統建築的著迷,整座城市又散發著濃厚的歷史氣息,因此雖然這趟旅行只能短暫停留,我們決定在古色古香的町屋古民家裡,用日常卻親密的方式重新體驗、認識京都。

町屋的格局多半是狹長型,樓梯也比較狹窄,住起來的舒適度因人而異。有別於一般老屋改建的印象,這間町屋旅宿保留充滿年代感的外觀與建築骨架,室內空間卻比想像中寬闊許多。一進門迎來與吧台相連的廚房,設計充滿現代感;迷你的冰箱、烤箱和電磁爐能因應簡單的烹飪需求,雖然設備相對少,但 L 型的設計使用起來順手方便——畢竟在旅行途中自己作料理,本來就要因應環境就地取材,既是挑戰卻也充滿樂趣。

廚房後方巧妙地以高低落差劃分出客廳,架高的地板就像是進入一間閒適的茶室,落地窗外還有一個小巧雅緻的庭院造景;衛浴、廚房與睡房的設備也很符合現代生活機能,整個空間洋溢著濃濃的懷舊風情,打理得既舒適又便利。

激起「料理魂」的採買旅程

此次停留最大的目的就是好好自己煮一頓晚餐,用京都的各種夢幻食材!旅宿位於三条附近,周遭有比較安靜、小型店鋪林立的區域,也有三嶋亭壽喜燒、玄米茶老店蓬萊堂等知名店鋪,熱鬧的錦市場和寺町商店街也在步行能抵達的距離。

街巷裡專賣蔬果的八百屋。
白色的聖護院蕪菁。

在京都採買食材的過程,特別有趣又充滿驚喜,各種百年老舖商品、高品質好物這裡幾乎都有,品項豐富又完備。我們從百貨公司的超市,再到街區裡的肉品、豆腐、京野菜、調味料等各種特定食材的店鋪,幾乎每間都一一走過;看著眼前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食材,完全激起我的「料理魂」,每一種都想要嘗試看看,買得失控又過癮!

三嶋亭壽喜燒一樓的肉鋪。
八百屋中還能找到品質很好的「京野菜」。

在豆腐專賣店買豆腐,在百貨超市的熟食區買天婦羅與干貝番茄沙拉加菜,高湯包、調味料、湯葉、水果則在精緻的八百一本館挑選;薄切的肉片購於三嶋亭壽喜燒一樓的肉鋪,店員細心地用像是粽葉的包材打包後,外層再用牛皮紙包覆,充滿古意又有趣。而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街區裡專賣蔬果的「八百屋」,除了販賣一般常見的蔬菜,還能找到品質很好的「京野菜」,像是京水菜、聖護院蕪菁、九条蔥等等;除了蕪菁和水菜,也想買蘿蔔,正因為分量過多而猶豫買與不買之際,老闆非常貼心地主動告知可以只買半條喔。

肉鋪店員細心地用防水防油材質折疊包起,就像精緻的書本或小禮物。
肉品用像是粽葉的包材仔細包好。

在台灣,根莖類(例如蘿蔔)的葉梗通常都會被去除丟棄,在這裡老闆則幫我切下蕪菁葉梗,再細心包裝方便我帶回去料理——以不浪費、物盡其用的敬意,盡可能把每個部位拿來利用或食用,正是日本料理的精髓。晚上與舞菇一同快炒,小小地滿足了我對日劇場景中盡情料理各種食材部位的嚮往。

在地食材烹煮一桌細緻京都味

也許因為從古至今這座城市一直很重視生活品質,也致力於五感美學的傳承,京都料理不追求強烈、鮮明的味道,更偏向細緻、柔和的口感,調和出一種雅緻的風味——不僅容易入口,和其他食物搭起來也很協調。

在這以清澈水質出名的古城,除了京野菜遠近馳名,像是豆腐、湯葉這些豆類食材也不容錯過。我們用火烤白菜和聖護院蕪菁——白色的蕪菁,甘甜清脆,口感極為細緻;將蘿蔔磨成泥煮成一鍋「雪見鍋」,加入豆腐、蔬菜,再涮肉片,以椪醋做蘸醬,準備起來迅速又簡單。搭配一碗生湯葉——加入些許醬油,絲滑柔軟的口感如同布拉塔起司般入口即化,濃郁豆香在口中瀰漫。

第一次在京都自己動手料理,即使只是短暫停留一晚,卻能嚐到心心念念許久的湯葉,還能小小圓夢我對日劇料理場景的憧憬。在古樸的老町屋裡,用最簡單的方式享受食材最純粹的原味,就像那鍋潔白的雪見鍋,看似濃厚、滋味卻清爽——剛剛好的恬淡與日常感,留下無盡回甘的餘韻。

Images Courtesy of 日常裡。小確幸.

喜愛動手做料理的 LaLa,「邊旅行、邊料理」是她獨特的旅行方式。搜尋落腳處時,總以「Kitchen」關鍵字找尋有廚房的旅宿,更會在旅行前規劃、預想要做的料理,準備一些方便攜帶、輕便的料理包、調味包,除了以備旅程裡的不時之需,也能結合當地市場或超市採買到的食材,作出風味與創意十足的料理,成為自己最鮮明獨特的回憶。

隨著旅程腳步走過世界各地,在冰島遇見的「海濱穀倉小屋」是她相當難忘的廚房。座落在近乎荒野般的環境,「海濱穀倉小屋」的周遭僅有三、四棟建築,火山熔岩的海岸綿延成奇特的地景,宛若在遺世獨立的秘境中下廚。

冰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穀倉屋廚房

相較於以人文、藝術、建築為特色的歐洲國家,冰島可說是相當適合「road trip」方式旅行的國度。

「海濱的穀倉屋」位於距雷克雅維克約 45 分鐘車程的近郊,當時只知道旅宿有廚房可供煮食,地點離首都和黃金圈各個景點都不遠,在確定空間足夠容納我們一行人後就大膽直接下訂了!沿著蜿蜒的公路驅車前往,少有會車或人影,周遭近乎渺無人煙的景色,心底瀰漫著些許不安。抵達後看到附近還有其他三、四棟建築,心裡慶幸著「還是有鄰居」(笑),讓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我們感到安心不少。

採光極佳、五臟俱全的小廚房

兩層樓的穀倉屋以灰白色的風化木材搭建而成,室內空間規劃很有趣:一樓有兩間睡房、浴室、存放備品的洗衣房以及戶外溫泉浴池,而客廳、廚房與主臥室則位在二樓。我們一開始把有大冰箱跟水槽的洗衣房誤認為是廚房還有點納悶,覺得這廚房也太簡易了,但步上二樓後一切便豁然開朗。

右:一樓第一間睡房

一樓第二間睡房
第二間睡房還能直通戶外浴池

二樓除了大片的落地窗,傾斜的屋頂也開設多面天窗,極佳的採光讓相連的客廳與開放式廚房非常通透明亮,周遭景色一覽無遺。不算大的廚房設有爐台區以及我最喜愛的小中島,灰黑色的簡約現代風格,搭上房東挑選的家具、廚具、餐盤,處處都能感受到佈置的用心。

二樓的餐廳與客廳
和客廳、餐廳相連的開放式廚房,空間不大,設備卻相當齊全

格局雖小巧,動線的設計與廚具的配置卻相當貼心,料理時非常順手。內嵌的櫥櫃、烤箱之外,四口電爐、冰箱、果汁機、咖啡機、鍋碗瓢盆和調味料應有盡有,甚至還有一台迷你洗碗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配置讓人相當滿意,大家一邊做菜、一邊在客廳聊天,或是看看天窗流動的景色天光,非常賞心悅目!

主臥室的採光也極佳

我想像著若是在適合追極光的季節到訪,在這遠離光害的穀倉小屋裡,就著柔軟的沙發抬頭仰望,也許能溫暖又舒適地與極光相遇,那該是多麽美好的回憶。雖然這次無緣看見極光,但能伴著天窗外的夜空享用晚餐,的確也是旅行前未曾預料到的小驚喜。

在地食材 X 亞洲風味:雙重滋味的混搭風情

旅行出發前,我通常會大致規劃要做的料理,準備一些方便攜帶、輕便的料理包、調味包,以備不時之需,有時還能變化出更富層次的料理,或是一解想家的鄉愁。

在旅宿的第二天,我們以「日式早餐」概念發想,嘗試料理冰島美味出了名的鮭魚,並增添些許熟悉的亞洲滋味。簡單香煎鮭魚至金黃,不僅完全沒有腥味,油脂豐富、肉質的口感也細緻,加上白飯、蒜炒蘑菇以及生菜沙拉,搭配上自己準備的小包胡麻醬調味,還臨時加碼一顆大頭菜進味噌湯,滋味竟出乎意料地甜!

沒有預期地在超市看見大頭菜的身影,讓人又驚又喜!這是我認識的那個大頭菜嗎?吃起來味道是我熟悉的那樣嗎?立馬放進購物籃,至於要煮什麼,再說囉(臨場發揮也是樂趣來源)!

最後選擇放進味噌湯裡,豐富早餐湯品添加口感,這是在台灣不曾出現過的煮法,透過在異地的臨場發揮,融合過往的飲食經驗,嘗試各種料理組合,樂趣滿點,這大概也是讓我能在旅行途中能一直煮下去的動力之一。

在超市找到的大頭菜
胡麻醬沙拉、香煎鮭魚、蒜炒蘑菇配味噌湯,一個日式早餐的概念

旅程裡的小意外,也是別有滋味的驚喜

記得其中一天原本預定的晚餐取消了,要臨時自己準備晚餐,考量要能方便、快速做出來的料理,就決定用我隨手放進行李箱的肉骨茶香料包解決這一餐。

原本預想牛肉、雞肉、豬肋排這些都是西式料理會出現的食材,冰島超市應該也都會賣吧;但在超市逛過一輪後,才更真正理解當地人實際飲食和我們預想的差異。像是雞肉賣的大部分是雞胸肉或是沒切塊的全雞,而肋排則是醃漬好調味過、方便直接入烤箱的那種……這樣的貼心對要煮肉骨茶的我們來說就太雞婆了(笑)!逛了三、四家超市,最後才終於找到完全沒有調味的肋排,心滿意足地帶回旅宿處理。

將肋排川燙後放進加入水的湯鍋,滾開後放進蒜頭、調味包,蓋鍋小火煮 40-60 分鐘,搭配上亞洲超市買到的陽春麵,熱呼呼的湯頭讓在外奔波一天的身體都暖和起來!這種和原本預想落差的情況、努力尋找適合食材的跋涉,雖然當下有點慌亂,但也因為這個意外讓旅行多了一些趣味和挑戰。

看著穀倉屋外如荒野異境般的火山熔岩海岸景色,口中享用著備感熟悉的亞洲風味,視覺與味覺鮮明強烈的對比——這樣的體驗也稱得上是一種旅人專屬的異國混搭滋味吧!

Images Courtesy of 日常裡。小確幸.

替許多家庭打造出夢幻居所,並致力於創造美好事物的設計師們,打理起自己的住宅會是甚麼樣子呢?少了許多限制,多了自由與想像的空間,更貼近設計師自己的性格與品味。在東京的建築師佐佐木倫子(Tomoko Sasaki)和佐藤圭(Kei Sato),以「.8  TENHACHI」作為事務所名稱:他們認為空間設計完成時僅達到八成,剩下的 20% 等著生活軌跡、環境變化去填滿,將「未來」納入空間設計之中。而兩人自己位在神奈川的居所「.8 HOUSE」(Tenhachi House),便也是秉持著這個理念去執行。

作品風格一向簡單清新的 .8  TENHACHI,改建這層小公寓時拆除了所有隔間,僅保留建物本身的水泥輪廓,讓牆面和天花保有一段距離,表現出新設計與舊建築間的不同層次。兩人在室內置入兩個盒型量體,簡單定義出所有空間:私人空間如浴廁、臥室位於量體內,剩下的公共空間則如同留白,量體間所創造的間隙巧妙成為連接大門和起居室的動線走道。除了單獨隔間的廁所外,主臥和浴室這兩個私人空間都向著起居室開口。「我們覺得在住家裡會有私人及公共活動的發生,而這兩個量體則扮演著連接者的角色。」,.8  TENHACHI 解釋。

順著門口的走道而進,迎面而來的白色盒型量體側面挖空,形成內嵌的衣櫃;拐個彎、一個轉折,右側則是另一盒型量體,木板搭建如同小木盒,內置浴缸與廁所,45 度角的拼貼替這空間增添許多趣味。入口如同浴室的窗戶般,在獨立浴盆內沐浴同時,也坐享著空間的景觀——當然,也可以拉起白色的浴簾,享受私密的泡澡時光。

門口走道迎面而來的白色盒型側面被挖空,形成內嵌的衣櫃。

轉個彎,便會驚覺剛剛走過的走道木牆,是被放進原有格局內的另一盒型空間,作為廁浴使用。

進入公共空間,整體格局的輪廓逐漸清晰。白色量體內原來是主臥室,五公分的地板高差是和起居室的界線分別,陽光從一旁的落地窗灑進臥鋪,讓每個早晨都有一個好的開始。一旁的階梯通往小盒的上方,那裡是孩子們玩樂休息的秘密基地;在這個居高臨下的小天堂裡,孩子們創造出他們快樂的童年。

白色盒型量體內的空間成了睡房,五公分的地板高差畫出與起居空間的隱形界線;量體上方則是孩子們遊戲的秘密基地。

白色盒型量體內的空間成了睡房,五公分的地板高差畫出與起居空間的隱形界線

量體上方是孩子們遊戲的秘密基地。

4.5 公尺的日本柳杉桌氣派地貫穿整個起居空間,這個可作為用餐、料理、閱讀以及孩子們畫圖創作的平台,是整個空間的核心概念。沒有固定的用途,讓它隨時可以轉換角色,家庭的日常都發生於桌邊;當客人來訪時,它又可以做為 20人使用的大桌。上頭的吊架以鐵桿固定,顯得輕巧精緻——室內的層架不是以懸吊的方式,便是輕巧地設計在天花板的邊緣,不落地的設計讓空間加大了幾分,也多了許多生活感的層次細節。

在這個乾淨簡單的家裡生活,待一家人慢慢加入的生活的軌跡,儘管空間裡的 20% 我們不知道會走向什麼樣子,但相信一定是一個簡單卻舒適的未來吧!

Article/ Ting.
Photography/Akihide Mishima
Images Courtesy of .8  TENHACHI.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

生活裡令人回味再三的美好時光,總是有料理相伴,從採買食材、備料、烹煮再到最後餐點的盛裝擺盤,其中的每個過程對我來說都充滿樂趣。每當在世界各地的城市或鄉間移走,除了特意尋找有廚房的旅宿作為落腳處,逛逛當地市場、就地料理出獨屬自己的「旅行風味」,若時間許可,我也會規劃一段餐盤器皿的探索行程。

居家生活選物小店、陶藝工作坊、showroom、在地陶藝市集 這些都是旅行裡不捨錯過的 地方。而在其中挖到的寶,它們不一定是名家之作,但都傳遞著令人愛不釋手的溫潤質感;相較於把它們收納起來「珍藏」,我更期待遇見日日合用、每次料理都能順手盛裝那般合心意的餐盤器皿。隨著時間推移,家中廚房也逐漸累積了不少器物,它們是對一段旅程回憶的私密收藏,也是豐富日常滋味的盛裝。

一次春天的韓國之旅,心儀已久的陶藝家 Deok Hyeon Yo 突如其來的邀約,讓我們在搭機前忙著改行程、訂車票、準備伴手禮。最初因緣際會透過網路知道這位韓國陶藝家,深深被他名為《櫻花》的器皿作品吸引;以往自己接觸到的陶器多出自日本陶藝家之手,對韓國陶藝家的作品比較陌生。而有別於日本陶器物件偏向大地色系,《櫻花》粉嫩的顏色令我印象深刻,開啟了我對韓國陶藝器皿的認識。

確定韓國之行後,向這位陶藝家詢問有無實體店鋪,結果他只有 showroom,而且還是位於離首爾近兩小時車程的大邱。考量車程與交通,原本打算放棄前往拜訪,但對方回覆在我們停留的週末和朋友有個 BBQ 聚會,邀請我們一起加入,僅僅考慮三秒我們就答應了。事後回想,這便是人生可遇不可求的緣分吧!

到了約定這天,搭上韓國高鐵 KTX,一路向南來到大邱。首次造訪大邱的我們,當時對這座城市並不熟悉,也因而對這趟最後一刻訂定的行程感到些許焦慮。懷著期待又略微不安的心情,前往陶藝家位在郊區蘋果園內的工作室,四周種滿的蘋果樹因為不是產季而顯得空蕩蕩,但不難想像天氣變暖時充滿綠意的樣貌。一踏進這個樸實的鄉間小屋工作室,事前的焦慮與不安瞬間拋諸腦後,取而代之的是難以言表的興奮與驚喜。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張大長桌與廚房,廚房是個一字型的吧台,有些簡易輕便的設備,接著是牆面與棚架上滿滿的陶藝作品,令人驚嘆!餐盤、壺瓶、杯具看似隨興地陳列堆疊,每個作品大小、口徑與花色都不同,有些隨意地插上採摘的花枝,像是信手將大邱的景色捻入質樸的器皿。

小屋旁還有座紅磚搭起的窯廠,他和我們分享,通常捏好的陶器會在窯廠裡以 1300 多度的高溫持續不斷燒,接連燒製幾天才會成為最後工作室裡擺放的樣貌。

快要傍晚時分,戶外 BBQ 也準備好了,在滿桌的 BBQ 料理前入坐,陶藝家準備大邱名物烤大腸和五花肉作為主角,紫蘇葉、辣椒、生菜、蒜片、洋蔥等佐料皆以他的作品盛裝,配上些許海鮮——沒和鮑魚交過手的我,對剛烤好的軟嫩鮑魚相當驚豔,回家也想試著烤烤看!當然,餐桌上少不了泡菜、菊芋等醃漬小物,青辣椒也是沾著辣醬直接吃,完全如同韓劇裡的吃法,道地的韓國 style 令人心滿意足!

除了陶藝家夫婦和我們之外,與會的還有另外三組陶藝家的朋友,後來才發現他們都是經營有成的 Instagram 生活達人,分享自己平常烹飪、露營、蔬食料理等生活片段,不僅興趣、喜好與自己相似,分享的故事裡盡是對「好好過生活」的溫柔執著。

我邊吃著這些用心準備的料理,邊想像著餐桌上的杯盤是如何在旁邊窯廠裡燒製而成,手中捧起的紋路與觸感,以及配上料理後的視覺擺盤震撼,內心浮現一種微妙又奢侈的感覺—— 自己在旅行裡揀選、採買的收藏,是這位陶藝家再尋常不過的日常。

這段旅程就這樣在陌生的異地,被一群懂得享受生活的韓國朋友們熱情招待作結,現在回想起當時的經歷,還是覺得如夢似幻啊!慶幸著我們有赴約,這出於自己對器皿的喜愛與追尋, 造就了一段被緣份牽引的際遇,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回憶。

Images Courtesy of 日常裡。小確幸.

喜歡動手做料理的 LaLa,笑稱自己對做菜甚至已到迷戀,特別是每次旅行搜尋落腳處,總先以「Kitchen」關鍵字來找尋有廚房供煮飯的住宿。每一段旅程她都會想方設法、深入在地市場、採買風土食材再回到居所,在這短暫的中途廚房裡,開心做料理,療癒眾人的心,也自然建構出屬於自己獨特的旅行模式。

除了上一篇日本祖谷之旅中遇見的「茅葺屋根の民家」,她也難忘冰島有著仿若國際生活雜誌或型錄才會出現的灰藍北歐色調夢幻廚房;以及,每天伴隨雪景、與好友們圍聚在中島一起做料理的北海道廚房,每天邊煮邊聊開懷大笑的時光。

冰島|一見傾心的廚房

這是在旅行經驗中,讓我印象深刻、很喜歡的冰島廚房,一看到就忍不住驚嘆「哇!這根本就是型錄才會出現的吧!」進屋迎接我們的,就是沈穩質感兼具的灰藍色調搭配大理石紋路,超夢幻的北歐風格,讓人一見傾心。一字型的開放廚房應有盡有,洗碗機、烤箱、冰箱井然有序也超完備,在這麼夢幻的廚房煮飯特別開心。

冰島人愛吃羊,羊肉是當地容易取得又好吃的食材,我們自然不能錯過。拍上麵粉的羊膝兩面煎得金黃,與番茄、西洋芹、洋蔥、紅酒一同燉煮。全程不加一滴水的紅酒燉羊膝,配的是在亞洲超市裡買的陽春麵條,調理出旅人專屬的混搭滋味,甚好。

冰島的夏天日照長,剛好民宿座落在海邊,我們天天看著夕陽享用晚餐,美景當前,難免還是有想家的時候,煮上一鍋麻油雞配麵線轉換口味,緩解思鄉情。一想到自己在如此歐風的廚房煮著這麼台的料理,就覺得特別有趣,旅人的餐桌沒有國界吶~

北海道|心目中最強的廚房

北海道中島廚房,是我心目中的 Top1。從設備到動線的設計安排,整體的空間配置都很滿意,是旅途中煮最多餐的一次,除了抵達的第一餐與搭機前的那餐外皆是自己料理,我們稱得上是「煮好煮滿」!我們一行六人幾乎可說是「不是在廚房,就是在滑雪的路上」。

天天圍著中島一邊備料、一邊煮飯,還常常被窗外的美景吸引,有時大雪紛飛、有時晴空無雲,羊蹄山的各式面貌怎麼都看不膩。讓人深刻覺得,自家廚房若能陽光充足,有靠山看海望林的好View真是超棒的!

一確定住處有廚房,立馬開食材清單

住進這間最愛的北海道有中島的住宿時,默默許下「絕對要把北海道物產通通吃一輪」的願望!出發前,我們在網路上訂了厚岸漁協的螃蟹海鮮、跟小農買了各種北海道品種米的試吃包,以及 A4、A5 等級、千歲附近飼育的平取和牛。並在農產直銷中心採買有生產履歷的馬鈴薯、大根、白菜、玉米等蔬果。

好食材得配上好設備,才能發揮到極致,我們用烤箱料理了法式吐司、焗烤扇貝、烤蔬菜,同時也拿出湯鍋燉煮了螃蟹大根鍋、和牛壽喜燒,並用IH爐香煎牛排。晚餐我們還和跟臉一樣巨大的扇貝交手,扇貝力氣奇大無比,一時半刻別想撬開牠的嘴。想邊涮牛肉邊吃壽喜燒,卻少了淺鍋與卡式爐怎辦?那就站在中島的瓦斯爐旁站著吃唄(笑)。大家聚在中島一起備料煮食,才是最有參與感、最自在的聚餐模式,因為『沒有人是局外人』。」

鍋底噗嚕噗嚕作響,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邊吃暢聊,笑到肚子痛、手抖到不行,還可以繼續涮肉,這瘋狂又好笑的「中島桌邊用餐法」,成了大家最難忘的料理與用餐體驗。也因為這次經驗,讓我心裡更肯定,下一個廚房一定要有中島才行。

LaLa 一直深信,食物能帶給人最溫暖的力量,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滿足的小確幸,而廚房正是創造這股力量的重要所在。她笑著說,看到別人吃著自己煮的料理而津津有味的模樣,特別有成就感,尤其 LaLa 喜歡與家人朋友們一起悠閒愜意地切菜備料、熬煮佳餚、開懷大笑。讓生活與旅行的裡每一刻,都是最令人回味再三的美好時光。

Images Courtesy of 日常裡。小確幸.

喜歡動手做料理的 LaLa,笑稱自己對做菜甚至已到迷戀。看到別人吃著自己煮的料理而津津有味的模樣,特別有成就感,尤其 LaLa 好喜歡與家人朋友們一起悠閒愜意地切菜備料、熬煮佳餚、開懷大笑,每一刻,都是最令人回味再三的美好時光。

對她來說心目中的夢幻廚房除了要陽光灑落、採光明亮的開放格局之外,還要一座有洗手槽與爐火的中島。中島在料理時不僅能有足夠寬敞的空間備料,也可做為輕食準備區或手沖咖啡吧台,「大家聚在中島一起備料煮食,才是最有參與感、最自在的聚餐模式,因為『沒有人是局外人』(笑)。」

除此之外,好清潔的牆面面材、強力的抽油煙機、火力穩定的三口爐以及洗碗機,也是她廚房裡不可或缺的配備,「說到洗碗機,我永遠忘不了朋友來家中聚會,散場後洗了 3 小時碗盆的經驗,所以,中島必備,洗碗機也是!」LaLa 笑著解釋。

日常在家做菜之外,LaLa 甚至在旅行時也享受著料理的樂趣。特別是搜尋旅程的落腳處,總以「Kitchen」為關鍵字找尋有廚房供煮飯的住宿。一抵達住所、放下行李,便迫不及待地跑去當地傳統市場,找尋季旬盛產食材,即便是身為不同城市裡的短暫過客,仍堅持要好好融入在地人的日常飲食生活。

「我喜歡透過旅行探訪世界,隨著旅行次數變多、經驗廣度深度改變,漸漸放下『必去』與『最美』的景點,總覺得旅行可以單純只是『換個地方生活』。」LaLa 一家人願意花更多時間駐留在一個地方,試著走進別人的日常,逛逛市集、採買當地時令蔬果,以當地人的飲食口味及吃法、或是解饞的家鄉味,就地取材料理出一桌美味。

這樣「異地下廚」的旅行模式,是她認為最快與一個地方拉近距離又融入當地生活的獨一無二體驗。這次她與我們分享在日本祖谷秘境中相遇的「茅葺屋根の民家」,在傳統建築裡安置著完善的廚房設備,並由地方媽媽烹煮當地料理給旅人享用。

祖谷|「茅葺屋根の民家」

去過幾個茅草屋聚落,合掌村、京都美山,一直想體驗茅草民家宿泊。每年秋末收集乾枯的芒草經過一整個冬季的乾燥,人力一束一束疊上去,下雨下雪也不會漏水,古老的建築工法與技藝真的好厲害。來到被稱為日本三大秘境之一的祖谷「茅葺屋根の民家」,在這裏體驗到傳統與舒適兼具的選擇。

我們當時開了兩個多小時無法會車的山路上山,交通不易,自然人煙稀少,伴隨著的反倒是蟲鳴鳥叫、高低錯落的山谷村莊景緻與燈火、雲海等。

傳統宅邸與現代廚房設備交融

說起老房子或是古民家,也許腦海中浮現的盡是幽暗、過時又不符合生活機能的空間。但其實她們安置的既傳統又舒適。外觀是歷史文化悠久的傳統茅葺屋,內部卻是開放舒適的現代化空間,廚房設備更是配備齊全。不論是用IH爐或炊飯器悶煮出北海道蟹肉炊飯、野菇栗子炊飯,還是用烤箱現烤兩尾鮮魚及烤洋蔥、青椒,再搭配手作漬物與味噌湯,就是旅行中最療癒五臟六腑的定番餐食了;不特別大的廚房,各式調理器具卻應有盡有,住起來也特別舒心快意。

運用完善的廚房吃出在地滋味

住在秘境裡,連晚餐的供應都特別不一樣,我們可到當地人家裡用餐,或地方媽媽來我們家廚房煮飯給我們吃,深入當地人的口味與飲食。當然我們選了後者囉!在開放式廚房旁看她們 Live 做菜,媽媽們的好手藝把當地的食材料理成美味佳餚,餐桌擺上淺炸天婦羅,佐以自製的萬能味噌、炒麻婆豆腐和馬鈴薯……,光看就口水直流。

早餐時刻,我們延續在家的習慣,用此地如同阿里山的特殊地勢所栽種的春末夏初番茶,煮一鍋好好喝的奶茶。晚上再簡單弄個竹輪酒肴,搭配瀨戶內海孕育的柑橘、草莓,暢飲清酒威士忌,在這最靠近天空的秘境村落,我們專屬的天空 Lounge Bar 開喝啦!現在想想,超後悔沒有多訂幾晚呢!

Images Courtesy of 日常裡。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