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平均氣溫 30 度上下的小城市,什麼樣的居住環境不只友善環境,對人而言也是最理想的棲身之所?2010 年出版的《藍色經濟》一書提倡「零廢棄」,作者 Gunter Pauli 曾直言不諱:「大自然根本不懂得『浪費』,全世界只有一個物種會做這種人見人嫌的事,那就是人類。」活在資源大致無虞、視便利為理所當然而非幸運的時代,「零廢棄」的目標乍看難免令人聯想到接近原始的生活方式,即使有著如此良善的意圖,卻也不知該從何處實踐。

實際上,除了在每個當下杜絕廢棄物以外,倘若在現存物質老舊到行將入土前找出適得其所的解方,這股循環不息的韻律反而更容易融入生活。位於墨西哥梅里達城,由工業倉庫搖身一變為兼具交誼、辦公和居住功能的 Casa La Bodega(又稱 The Cellar House),正是從未來推動宜人當下的例子。

猶加敦半島上的梅里達鄰近墨西哥灣,當地有大型瑪雅古城遺址烏斯馬爾(Uxmal),典雅脫俗的風格自 8 世紀流傳至今,不僅為城市鋪就一層素淡底色,也在後世改造建築環境時化為提示,遙遙指引邁向下一輪太平盛世的方向。Casa La Bodega 前身用作於倉庫、工作坊兼活動場地,挑高結構得天獨厚,業主原先欲改造成招待所,在地建築團隊 Taller Verde Arquitectura 把握機會介入,秉持舊建築再生的設計哲學,使一度凋敗的偌大建物不只重生,還長出更厚實的生態意識,輾轉變成一座獨特的住宅。

建築師對準廊道開通大片窗戶,當自然光自西方流瀉而入,室內遂成為光的容器。過去一片荒蕪的戶外空地冒出茂密綠意,將大面積曝晒打碎成林隙間的晶亮,也與屋頂上的隔熱材料共同扭轉悶熱的不適感,在這座終年濕熱的城市裡,為房屋賦予調節溫度的珍貴能力。

為了多方轉化廢棄物,原有的輕量型鋼樑經過一番乾坤大挪移,將空間不著痕跡地劃分得當,保留恰到好處的工業氛圍也油然流露。為了營造開放式的遼闊空間感,建築團隊巧妙以植栽區塊取代了隔間牆,交誼廳、廚房、餐廳、書房與運動場環繞著室內池塘分布畫出動線,形狀方正的格局非但不呆板,反而與高低錯落的生機構成共生關係,築出一座小型的室內自然生態。

越過線型庭園銜接而成的蓊鬱屏障,私人起居區域則由臥室、衛浴和更衣間組成;質地粗糙的塗料中和了公、私之間的視覺溫差——無論走過何處,身旁風景都充滿溫和的新意。

隨著空間功能和氣氛流轉,從原倉庫拆除的零件並未黯然退場,有些重製為門板、有些結合新材料製作成獨一無二的檯燈;即使是在實驗室的耐用度測試中被評為廢料的水泥圓柱,也將如今的空間妝點得個性十足。屋頂的南向斜面上安置著太陽能板,住宅周圍亦設置雨水搜集、循環利用的灌溉系統,以友善環境、順應大自然的設計,落實環保永續、節省能源效率與降低碳足跡,也讓身處其中的生活、感官舒適自宜。

建築領域的零廢棄實踐蘊含類似舞蹈的節奏,是變換著思維原地踏步的藝術。在持續擾動空間、衡量現實之間,Casa La Bodega 待所有已存在的物質一如初生,藉此減少拆除和重建過程產生的碳足跡——一棟準廢墟建築,遂恢復了蔥鬱生機。

Article/ Rachel S.
Photography/ Manolo R Solis.
Images Courtesy of  Taller Verde Arquitectura.
本文轉載自 Polysh Magazine.